<source id="cehv3"></source><blockquote id="cehv3"><track id="cehv3"><code id="cehv3"></code></track></blockquote>
    <blockquote id="cehv3"><wbr id="cehv3"></wbr></blockquote>
    <video id="cehv3"></video>
    1. <b id="cehv3"></b>
      四川黨史文獻網

      你當前的位置:首頁正文

      讓長征精神永放光芒

      彭明凱

        西方有個故事:曾經有這樣一個推銷員,他的生命不超過40歲,工作不超過10年,活動范圍不超出生他養他的家鄉,但他卻創造了一個偉大的推銷奇跡——他和他的弟子將基督教推銷給整個西方世界,影響了這個世界已近2000年。當今世界公認的紀元方式,就是以這人的誕生日為紀元之始。

        而我要講的是下面這個東方人的故事:他和他的伙伴用8年時間將共產主義傳播到整個國家,最終拯救了這個國家。他和他的同伴更加堅定也更有豪情,他們一刻也不停息,憑著拋頭顱灑熱血的堅定勇敢終獲成功。這個人就是毛澤東,全世界公認的一位東方偉人。

        共產主義是一種信仰,毛澤東則類似于摩西這樣的先知——預知未來、指引方向,還是行動上的巨人。

        80多年前的那場偉大征程,便是最有力的歷史見證。

        1933年9月至1934年夏,中國工農紅軍第五次反“圍剿”作戰,在中革軍委博古等領導人實行軍事冒險主義、軍事保守主義的戰略指導下,屢戰失利,蘇區日益縮小,形勢日趨嚴重。1934年10月10日夜,中共中央和紅軍總部悄然從瑞金出發,率領紅一、三、五、八、九軍團連同后方機關共8.6萬余人進行戰略轉移,向湘西進發,開始了漫漫征程的二萬五千里長征。

      紅四方面軍東線反攻戰斗示意圖

        公元前334年至公元前325年,馬其頓國王亞歷山大歷時9年率軍遠征,在東起印度河、西至尼羅河與巴爾干半島的領域內建立亞歷山大帝國,成為世界軍事史上的一大奇跡。法國一位文化部長安德烈·馬爾認為,長征“足以同亞歷山大的遠征媲美”。然而,長征的艱苦程度,其實遠遠超過亞歷山大遠征。毛澤東同志曾說:“十二個月光陰中間,天上每日幾十架飛機偵察轟炸,地下幾十萬大軍圍追堵截,路上遇著了說不盡的艱難險阻,我們卻開動了每人的兩只腳,長驅二萬余里,縱橫十一個省。請問歷史上曾有過我們這樣的長征么?沒有,從來沒有的?!眲e的不說,亞歷山大至少在遠征途中沒有敵軍的圍追堵截。美國作家哈里森·索爾茲伯里在他76歲高齡時重走長征路,后來他把自己那部系統反映長征的著作定名為《長征:前所未聞的故事》,可見長征的史無前例。

        這支由年輕人組成的紅色大軍,面對30萬武裝精良的敵軍,攜帶著數量龐大的輜重,在一個地球上最為險峻的地帶迂回穿插,最終征服了二萬五千里的艱難險阻。這一切,讓一代代后人,不斷地發出神奇的感慨。

        據美國著名記者斯諾統計:1934—1936年間,紅軍長征一共爬過18條山脈(其中5條終年冰雪覆蓋),渡過24條河流,經過12個省份,占領過62座城市,突破10個地方軍閥組織的包圍;此外,還躲過或打敗數十萬計的圍追堵截的國民黨軍隊及地方軍閥。平均每天行軍71華里,一支大軍及它的輜重要在地球上最險峻的地帶保持這樣的行軍速度,不能不說是一大奇跡。

      萬源大面坡烈士紀念碑

        曾幾何時,紅軍隊伍“嗒嗒”的馬蹄聲在這里響起;曾幾何時,這里留下了紅軍戰士深深的腳??;曾幾何時,這里流傳著紅軍可歌可泣的故事;曾幾何時,這里留下了紅軍長征的偉大精神。這里是波濤洶涌的大渡河,這里是獨具天險的瀘定橋,這里是峰巒如劍、直插云霄的婁山關,這里是冰封雪蓋的夾金山……這就是中國革命的搖籃!

        中國工農紅軍以血肉之軀譜寫了人類歷史上無與倫比的英雄史詩,紅軍不怕犧牲和堅韌不拔的革命英雄主義精神始終是中國革命和建設賴以成功的基礎,激勵著一個有10多億人口的中國朝著一個無限光明的未來前進。中國工農紅軍的長征是舉世無雙的壯舉,像一條永遠銘刻在地球上的紅飄帶,成為人類堅定無畏的象征。

        到底是什么使原本處于弱勢的紅軍隊伍沖破國民黨反動派的圍追堵截?到底是什么使紅軍戰士愿意拋頭顱灑熱血、歷盡千難萬險、克服千辛萬苦最后走向勝利?

        是信念,是千千萬萬紅軍永存心中的讓人民大眾翻身做主人、過上幸福生活的必勝信念。為了這份信念,他們不畏犧牲、不畏艱險、浴血奮戰。正是這份信念,才有了“紅軍不怕遠征難”的精神;正是這份信念,才有了“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的英雄氣概;正是這份信念,才有了“親人送水來解渴,軍民魚水一家人”的溫情。

        信念支撐著紅軍由劣勢轉為優勢,支撐著紅軍走向勝利。長征的勝利不是偶然的、暫時的,而是必然的、永恒的。

      萬源保衛戰戰史陳列館

        回顧歷史,歷史的一幕幕不禁重現眼前:官渡之戰中,曹操率幾萬之眾大破袁紹10萬大軍;赤壁之戰中,孫劉聯軍不過數萬兵將卻火燒赤壁,大破83萬曹軍;淝水之戰中,謝石、謝玄率領8萬軍隊勇擊苻堅百萬雄師……然而,不可不論的是,這些以少勝多的戰例,只不過是憑軍事家一時的謀略,他們無法改變中國戰亂的歷史;唯有紅軍,雖僅擁數萬兵力,但因為有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因為心中有永存的信念,才不僅走向長征的勝利,還最終贏得中國革命的偉大勝利。

        勝利是傳承著信念走來的,毛澤東同志在長征中創作了一首詞《憶秦娥·婁山關》:“西風烈,長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馬蹄聲碎,喇叭聲咽。雄關漫道真如鐵,而今邁步從頭越。從頭越,蒼山如海,殘陽如血?!?/p>

        二萬五千里長征路,路有多長,紅軍灑下的汗水就有多長。巍峨雪山掩蓋了革命烈士的軀體,卻埋藏不了他們滿腔為國為民的赤誠之心;茫茫沼澤地吞噬了革命烈士的身軀,卻掩藏不住他們的信念;如雨的子彈奪去了革命烈士的生命,卻奪不去他們的精神。

        少年時代酷愛讀書的我,讀到青年馬克思《評普魯士最近的書報檢查令》一文結尾,有一段磅礴的評論:“你們贊美大自然悅人心目的千變萬化和無窮無盡的豐富寶藏,你們并不要求玫瑰花和紫羅蘭散發同樣的芳香,但你們為什么要求世界上最豐富的東西——精神只能有一種存在形式呢?精神只準披著黑色的衣服,可是自然界卻沒有一枝黑色的花朵……”

        長征為人類歷史寫下了最壯麗的一頁:永恒的英雄、永存的信念、永遠的豐碑!喇叭聲仍咽,戰鼓聲猶響,馬蹄聲還鳴。若要問我從長征中學到了什么?我會毫不遲疑地回答:學到了共產黨人必勝的信念,學到了紅軍永存的精神。

        中國工農紅軍第 33 軍軍長王維舟塑像(立于萬源保衛戰戰史陳列館外)

        這讓我不禁想起毛澤東主席寫的《七律·長征》詩:“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p>

        正是這些肩負著偉大使命的中華兒女,以一種勢不可擋的力量,走完了如此漫長的道路。是他們,嚇得敵人聞風喪膽、狼狽而逃;是他們,突破“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婁山關;是他們,用自己的熱血,將共和國的旗幟抹成紅彤彤的顏色;是他們,憑著一股執著的精神,創造了這樣一個歷史奇跡,走向抗日的最前線,扛起祖國生死存亡的重擔!

        長征,是一首自強不息、堅忍不拔、無堅不摧的革命樂章;是敢向青天攬日月、敢把驚濤當暖水的肝膽豪情;是勇于戰斗、無堅不摧的革命樂觀主義和革命英雄主義構成的一幅幅波瀾壯闊的歷史畫面;是中華民族百折不撓、自強不息的中國傳統美德,再次迸發出燦爛光華,照耀千秋、流芳萬古!

        紅軍長征的壯舉已成為歷史,但那烙印在中華兒女靈魂深處的“長征精神”,與我們黨和人民在中國革命、社會主義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壯麗進程中創造的井岡山精神、延安精神、抗洪救災精神、抗震救災精神……都是中華民族自強不息、艱苦奮斗精神的延續與升華,是中國共產黨人與時俱進的時代創造,發揮了重要的凝聚民心、引導方向、催人奮進的作用。

        時間不會磨平記憶的棱角,我們不會忘記這段偉大的歷史。只要心中依然永存信念,希望之火就不會滅;只要心中依然永存信念,勝利一定就在不遠處。

        美國著名作家史沫特萊說:“長征是革命戰爭史上偉大的史詩,而且不僅于此!”今天,我們踏上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新征程,實現這個偉大中國夢,又是一場新的長征,又將譜寫一部宏大的史詩。這,需要我們每一個共產黨人、每一個中華兒女都心懷信念。

        只要信念永存,實現偉大中國夢就指日可待!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作者:彭明凱(中共大竹縣委宣傳部)

      責任編輯:黨史文獻網
      两个人免费完整在线观看视频

      <source id="cehv3"></source><blockquote id="cehv3"><track id="cehv3"><code id="cehv3"></code></track></blockquote>
        <blockquote id="cehv3"><wbr id="cehv3"></wbr></blockquote>
        <video id="cehv3"></video>
        1. <b id="cehv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