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rce id="cehv3"></source><blockquote id="cehv3"><track id="cehv3"><code id="cehv3"></code></track></blockquote>
    <blockquote id="cehv3"><wbr id="cehv3"></wbr></blockquote>
    <video id="cehv3"></video>
    1. <b id="cehv3"></b>
      四川黨史文獻網

      你當前的位置:首頁正文

      弘揚“三線精神” 助力跨越發展——瀘州市積極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唐慧

      來源:    時間:2022.05.19責任編輯:黨史文獻網

      20世紀60年代中期,中央從當時國際局勢出發,在云、貴、川、陜、甘、寧、青等西部省區的三線后方地區,開展大規模的工業、交通、國防基礎設施建設。從那時起到1980年,我國陸續在中西部13個省和自治區投入2052億元巨資,組織幾百萬工人、干部、知識分子、解放軍官兵和成千上萬民工,建成1100多個大中型工礦企業、科研單位和大專院校以及10多條鐵路干線,形成中國西部后方科技工業基地。三線建設初步改變了我國東西部經濟建設發展不平衡格局,實現了以國防尖端科技為主的重大突破和我國軍事工業的全面提升,保障了國防安全。三線建設者們以“獻了青春獻終身,獻了終身獻子孫”的革命情懷鑄就了“無私奉獻、艱苦奮斗、團結協作、勇于創新”的“三線精神”。

      瀘州是四川三線建設軍工機械、化工和石油能源開采的戰略實施重點地區,有明顯區位優勢,蘊藏豐富自然資源。習近平總書記指出,歷史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形成、發展及其盛衰興亡的真實記錄,是前人的“百科全書”,即前人各種知識、經驗和智慧的總匯。今天,瀘州正迎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國家重大戰略機遇,需要我們重溫三線建設歷史,傳承弘揚“三線精神”,積極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實現經濟社會的跨越發展,繼續譜寫激情高昂的時代贊歌!

      一、三線建設在瀘州的成就及其深遠影響

      川南瀘州,位于四川、重慶、云南、貴州四省市結合部,是四川三線建設軍工機械、化工、石油、天然氣開采的戰略實施重點地區,三線建設的目標是將瀘州建設成為工程機械基地和火化工基地。三線建設在瀘州取得巨大成就,也留下許多從建成之日起就和巴蜀大地緊緊連在一起的工程實體。不管歲月如何變遷,在瀘州,與主城區隔江相望的茜草,始終承載著瀘州人的“三長”記憶。長江起重機廠、長江挖掘機廠、長江液壓件廠就是在三線建設大背景下,先后從北京、撫順、上海等地內遷到瀘州,由此拉開瀘州三線建設的大幕,使瀘州開始有了真正的機械工業。

      瀘州城市綠地覆蓋率不斷提升

      長江起重機廠。長江起重機廠人研制成功我國第一臺16噸液壓汽車起重機,完全淘汰機械傳動產品,成為全國第一家液壓、汽車起重機專業生產廠。到1978年,長江起重機廠成為全國重大噸位液壓汽車起重機研究生產基地。

      長江挖掘機廠。我國首臺液壓挖掘機在這里誕生,我國最大噸位的液壓挖掘機在這里試制成功,我國最大噸位的電動液壓挖掘機在這里試成。

      長江液壓件廠。液壓件產品在技術上處于國內領先水平,其性能指標已達到和部分超過國外同類產品的性能指標;研制開發的神舟、嫦娥系列衛星飛船發射塔架液壓系統,三峽工程門機抓梁液壓系統,上海磁懸浮軌道梁運架一體機液壓平臺升降系統等產品在國家重大項目、航空航天及國防重點工程建設中屢建奇功。

      川南礦區。其前身是瀘州氣礦,始建于1959年5月,是以勘采開發川南氣區天然氣田為主,兼有炭黑、化肥工業生產的綜合性礦區。1965年到1966年,根據中央部署,在川南礦區展開大規模的“古隆起”塘河大會戰,當時獲“血戰火海的英雄集體”稱號的就是鉆探塘河一井的32111鉆井隊。自1977年以來,礦區保持天然氣年產15億立方米,擔負著向瀘州、自貢、成都地區以及貴州、云南部分地區的供氣任務。

      1966年9月30日,國務院總理周恩來等中央領導在北京接見32111英雄鉆井隊職工代表

      瀘州天然氣化工廠。1960年4月開始建設,這是中國第一個采用西方技術以天然氣為原料生產合成氨、尿素的企業。1964年8月,2000噸合成氨生產裝置建成投產。1968年1月11日,經國務院批準擴建,分別從英國和荷蘭引進年產10萬噸合成氨裝置和年產16萬噸尿素裝置。當時負責三線建設的李富春、彭德懷、鄧小平等領導多次到瀘天化視察,關心瀘天化發展,使瀘天化發展成為“中國現代尿素工業的搖籃”“中國最大尿素和油脂化工生產基地”。隨著瀘州化工工業的不斷發展,西南化工研究院從成都搬遷至瀘州安富鎮,從事天然氣化工設計與研究,進行天然氣化工技術開發利用。

      1965年,第七化工建設公司第一屆一次職工代表大會全體代表合影

      因三線建設而興的瀘州化工廠(瀘州北方化工廠)、川南機械廠,既為新中國迅速建立起“一個獨立的、比較完整的工業體系和國民經濟體系”發揮了應有作用,也為人口大省四川省培植了數個功能各異的增長極,更奠定了瀘州市工業化與城市化持續發展的牢固基礎,極大地促進了瀘州城市的突進式發展,推動了瀘州城市體系的發育、擴展和完善。

      三線建設使瀘州開始有了真正的機械工業,帶動了瀘州資源的開發,促進了地方經濟與社會的發展。機械行業的輝煌在瀘州人心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雖然經歷了較長一段時間的沉寂,但瀘州人重振機械雄風的夢想從未改變。50年過去了,三線建設已逐漸淡出歷史記憶,許多實物的痕跡也不可逆地消亡。但那些經歷過“長三廠”的老一輩永遠不會忘記那個特殊年代,他們在四川瀘州渡過了“激情燃燒的歲月”。幾千名優秀職工隨廠或車間內遷,來到四川省瀘州市長江邊的茜草壩這方熱土上,開始新的生活。后來又有復員軍人、瀘州返城知青、職工子女等陸續來到“長三廠”,用他們的熱血和青春讓“長三廠”發展壯大。祖國一聲號召,數千名知識分子、技術骨干和技術工人從大城市涌向川南瀘州,無數個體在集體主義洪流中,“小我”命運由此改變,甚至影響下一代。大多數內遷職工的子女接過父輩手中的工具,在“長三廠”繼續為三線建設作貢獻。今天,有的“長二代”都已退休,許多老職工已在瀘州養育了第二代、第三代,甚至第四代。20世紀60年代三線建設之初,國民經濟基礎薄弱,面對各種挑戰,無數建設大軍匯聚高壩,在無水、無電、無路、無車、無房等極度艱苦的條件下,在窮鄉僻壤,以頑強拼搏的意志和震撼人心的壯舉,用青春和熱血,書寫出戰天斗地、氣壯山河的英雄史詩,也為我們樹立起了永不磨滅的精神豐碑。

      二、發揚“三線精神”,推動瀘州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

      (一)傳承和弘揚三線建設不怕苦、不怕累的艱苦奮斗精神,抓住機遇,千方百計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中展現新擔當、新作為

      參與四川天然氣化工廠選廠工作的三線建設者陳榮昌回憶說:“選廠址是一項十分復雜的工作,化工廠受地質、風向、水源等因素以及地方政府和專業管理產品及省三線辦的多種制約。我們從重慶、朱羊溪、合江等地步行踏勘。當時唯一的交通工具是兩只腳,同志們鞋都磨破幾雙,但毫無怨言,不圖報酬,更無加班費之說,每天只有4角錢的補助。在行走過程中累了,為了鼓勁,有的同志說:‘苦不苦想想長征二萬五,累不累想想英雄董存瑞?!锩臉酚^主義精神鼓舞著大家的士氣。我們到朱羊溪、松溉、朱家砣及合江鹿角溪、文橋、峨公山、煙斗坪及榕山等多處勘察,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終于,我們的勞動沒有白費,經過一年多努力,選定了榕山。像這樣的三線建設者們,他們放棄了較好的城市條件,毫無怨言地來到祖國的西南、西北。沒有汽車和公路、鐵路,靠人拉肩扛,把機器運進深山峽谷。沒有住房,露宿風餐,建立起干打壘式的簡陋棚屋,他們用自己寶貴的年華澆灌出奉獻精神。

      20世紀70年代瀘州氣礦宣傳隊合影

      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強調要發揚艱苦奮斗精神,指出“奮斗是艱辛的,艱難困苦、玉汝于成,沒有艱辛就不是真正的奮斗”“要把艱苦奮斗精神一代一代傳承下去”。這對于助推瀘州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實現跨越式發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現實指導意義?;仡櫄v史、審視現實,我們應該更加清醒、時刻警醒:成由勤儉敗由奢,艱苦奮斗精神不能丟。在瀘州市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路上,我們必須面對的挑戰和困難還有很多,要走的路還很長。比如,我們正處于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關鍵期,推進高質量發展的許多深層次問題遠沒有解決,不少領域還存在大而不強、大而不優的狀況;長期以來形成的主要依靠資源、資本、勞動力等要素投入支撐經濟增長和規模擴張的發展方式,還沒有根本改變,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壓力依然很大;民生領域還有不少“痛點”“堵點”“盲點”,我們能達到的廣覆蓋還停留在較低層次;一些產業對外技術依存度偏高,“卡脖子”的問題還時有發生,等等??朔斑M道路上的艱難險阻,只能依靠艱苦奮斗,而絕不是懈怠和享樂。瀘州迎來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重大機遇,更需要發揚艱苦奮斗精神,抓住機遇,找結合、求協作、謀發展,在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中展現新擔當、新作為。

      (二)傳承弘揚三線建設愛崗敬業、不計得失、甘于奉獻的主人翁情懷,奮力爭創全省和成渝地區經濟副中心

      北廠南遷,好男兒當志在遠方。1966年3月12日,火車沿著嘉陵江狂奔,把一座座山洞甩在身后。經過三天兩夜的顛簸,??克拇〔疖囌?。從隆昌出發再行3小時車程,職工們抵達瀘州。長江起重機廠的職工們到瀘州時,單身樓還沒蓋好,只能在小學和技工學校的教室里打地鋪……老一輩三線建設者們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響應黨中央的號召,從條件優越的大城市奔赴偏僻、荒涼、落后的大西南,來到祖國內地的深山峽谷中,住油毛氈棚、“干打壘”房,雨天外面大雨、棚內小雨,晴天外面太陽炙烤、棚內熱氣襲人。在那特殊年代,生活物資十分匱乏,大家忍饑挨餓,風餐露宿,一年四季,頂烈日、戰嚴寒,戰天斗地。為國家三線建設,他們長期扎根大西南,用自己寶貴的年華詮釋了什么是奉獻精神。

      鉆井工人抗旱端水打井

      今天,搶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機遇,為瀘州發展注入強大動力,同樣需要廣大黨員干部和建設者愛崗敬業、不計得失,發揚甘于奉獻的愛國主義精神。哪里有奉獻的精神,哪里就會閃耀出奪目的絢麗火花。川南城際鐵路是落實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發揮成渝兩地輻射帶動作用構建起高效快捷的交通網,作為瀘州“一號工程”,當前,川南城際鐵路建設已進入沖刺攻堅的關鍵階段,無論是周末還是節日,無論是嚴寒的冬天還是高溫的夏日,建設者們依舊堅守在工作崗位,工人們戴著安全帽,高空作業者身著防護繩在各自崗位上堅守、施工。雖然他們也很想家,但舍小家顧大家,力爭早日完工,早日實現瀘州人民在家門口坐上高鐵的夢想,黨員干部帶頭,全體建設者奮戰拼搏,只想早日為川南人民交上民生答卷。面對機遇和挑戰,在發展的要害時期,廣大黨員干部要以更強烈的機遇意識和更廣闊的國際視野,愛崗敬業、不計得失、甘于奉獻,主動在國家戰略全局和全市發展大局中勇于擔當奉獻,奮力爭創全省和成渝地區經濟副中心。

      (三)要發揚三線建設中形成的團結協作的作風,深化合作,推動實現瀘州融入成渝地區協調發展

      三線建設的一個重要原則,是沿海經濟比較發達地區支援內地落后地區。瀘州的長江起重機廠、長江挖掘機廠、長江建筑機械廠就是先后從北京、撫順、上海等大城市內遷到瀘州。工廠內遷后,瀘州各級黨政和全市人民堅決貫徹執行黨中央關于三線建設的決策部署,傾力做好支援三線建設工作,各行各業發揚協作精神,只要三線建設需要,都千方百計地予以滿足。根據宜賓地委的決定,瀘州市委成立了相應的組織機構,統一領導和協調支援三線建設;同時廣泛宣傳動員群眾,以極大的政治熱情歡迎和支持國家在瀘州進行的重點建設;瀘州市各級地方政府全力提供人力和物資支援,千方百計做好后勤保障。1966年下半年以后,盡管受到“文化大革命”干擾,但瀘州人民支援三線建設的信心并未動搖,仍一如既往積極參與和全力支援。

      當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川渝齊心協力、相向而行,打破行政區劃壁壘,牢固樹立一體化發展理念,正需要發揚三線建設團結協作的作風,以不斷加快合作速度,擴大合作廣度,拓展合作深度,提升合作效能。目前,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在做強做大重慶、成都兩個“極核”城市的同時,還需要若干個“城市點”作支撐,瀘州要進一步深化與成都、重慶在基礎設施、產業協同、平臺建設、生態環境、市場體系、公共服務等重點領域合作,奮力形成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瀘州支點城市協同發展的格局。

      (四)傳承弘揚三線建設創新精神,積極謀求發展突破,為瀘州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提供不竭動力

      三線建設時期,瀘州三線建設者們在工業基礎十分薄弱的條件下,懷著為國爭光的雄心壯志、憑著一股不服輸的干勁闖勁、克服種種困難,勇于創新,創造了一個又一個驕人成績。

      1970年,長江起重機廠為滿足國防配套急需,主動承擔研制16t液壓件汽車起重機的任務。全廠奮戰100天,于當年8月自行設計并研制成功兩臺具有國際20世紀60年代初期水平的Q2-16型液壓汽車起重機,開創我國生產液壓汽車起重機和工程起重機行業自制專用底盤的先例,填補了國家空白。同年12月又研制成功Q2-65型6.5t液壓汽車起重機。1977年6月,長江挖掘機廠試制成功我國第一臺斗容量最大的具有國際20世紀70年代水平的wy160型全液壓挖掘機,這一產品為我國全液壓挖掘機系列填補了空白?!捌呶濉逼陂g,692廠(川南機械廠)以“第二代火工品可靠性研究—非電傳爆系統可靠性研究”為題,開展了整個非電傳爆系統的研究工作。20世紀80年代中期,該成果在型號上得到成功應用,標志著我國的導彈火工技術水平邁上了新臺階。

      2020年5月9日,中共四川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彭清華在省十三屆人大三次會議上強調,要圍繞建設“改革開放新高地”謀求突破,不斷增強川渝區域協同發展動力活力。在瀘州全面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道路上,我們要大力弘揚和傳承三線建設勇于創新的精神,大膽探索、勇于創新,深化重要領域改革,積極謀求發展突破,聚焦加強交通基礎設施建設、加快現代產業體系建設、增強協同創新發展能力、優化國土空間布局、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推進體制創新、強化公共服務共建共享,積極謀求發展突破,為瀘州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提供不竭動力。

      三、結 語

      當前,瀘州發展已迎來國家重大戰略機遇。同時瀘州在成渝地區中擁有三大突出優勢——毗鄰地區、長江水道、自貿優勢,即是四川和重慶毗鄰的6個市之一,是6個市中唯一一個與重慶有長江黃金水道相連的市,是6個市中唯一一個有自貿試驗區的市。機遇與優勢疊加,瀘州跨越式發展必不可擋。但是,我們也應看到仍然存在發展不充分、不平衡的問題,經濟總量、發展質量、人均水平仍然偏低;產業轉型升級任重道遠,新興產業還沒有形成強有力的支撐;發展后勁有待進一步增強,有的區縣缺乏具有重大帶動作用的大項目、好項目;項目攻堅、招商引資、服務企業等方面還有很多發展空間。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劑”。要解決好這些問題,就需要我們弘揚三線建設無私奉獻、艱苦奮斗、團結協作和勇于創新的精神,在市委市政府的統一領導下,團結一心,集中全市力量抓重點、補短板、強弱項,在融入大戰略中拓展發展新空間、借用發展新力量、增創發展新優勢、實現瀘州市的跨越式發展。

      (本文載《巴蜀史志》2022年第2期 )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作者:唐 慧【中共瀘州市委黨史研究室(瀘州市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責任編輯:黨史文獻網
      两个人免费完整在线观看视频

      <source id="cehv3"></source><blockquote id="cehv3"><track id="cehv3"><code id="cehv3"></code></track></blockquote>
        <blockquote id="cehv3"><wbr id="cehv3"></wbr></blockquote>
        <video id="cehv3"></video>
        1. <b id="cehv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