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rce id="cehv3"></source><blockquote id="cehv3"><track id="cehv3"><code id="cehv3"></code></track></blockquote>
    <blockquote id="cehv3"><wbr id="cehv3"></wbr></blockquote>
    <video id="cehv3"></video>
    1. <b id="cehv3"></b>
      四川黨史文獻網

      你當前的位置:首頁正文

      “三線精神”:為國為民燃激情

      攀鋼一號高爐。攀枝花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供圖

      全國各地建設者奔赴攀枝花。 三線建設干部學院三線文化研究中心供圖

      “三線精神”

      艱苦創業、無私奉獻、團結協作、勇于創新。

      在中國三線建設博物館進館處,游客一眼就會被那100雙英模手模雕像所吸引,手掌有大有小,手指有粗有細,手關節有的粗糲甚至變形……在這一雙雙手中,從無到有誕生了如今的“百里鋼城”。最初,它是“一棵樹下七戶人家”的弄弄坪,后來它是三線建設的龍頭,現在它是一顆嵌于我國西南的工業明珠。

      “攀枝花發展起來了,但艱苦創業、無私奉獻、團結協作、勇于創新的‘三線精神’永不過時?!?021年6月18日,攀枝花市文廣旅局原一級調研員羅毅如是說。

      一句話 賦予每個人使命感

      博物館大門外側墻面上,題寫有“攀枝花建不成,我睡不著覺——毛澤東”。毛澤東主席這句話,一語道破了開發建設攀枝花的戰略意義和它的分量。羅毅介紹,當年也是這句話,激勵了無數有志青年在這個不毛之地攻堅克難。

      1964年,不到17歲的云南女孩楊桂蘭坐著解放牌卡車來到攀枝花第一磚廠,被分在磚廠半成品車間。其小組任務是每天7000塊磚,但是楊桂蘭她們只能完成3000多塊,而且經常發生倒塌。為了提高效率,楊桂蘭發動小組成員苦練基本功,短短2個月后,就能每天完成近15000塊磚的工作量。

      而20歲的雷永,1965年跟隨浩浩蕩蕩的三線建設大軍,從一個渠縣小山村來到攀枝花,工作是燒鍋爐,他一干就是45年。通過買書自學和虛心請教,他燒的鍋爐沒有發生過任何安全事故。由于保養得好,兩臺鍋爐到達服役年限后,經鑒定還能繼續使用。雷永還總結出“劑量小、勤添煤、小風量、撿二炭”的操作法,極大節省了原煤用量。

      在攀枝花建設最困難時期,雷永拿出工資開荒山種蔬菜,累計無償為食堂提供了67400多斤蔬菜、2000多斤甘蔗和200多斤鮮魚。聽說單位要定制窗花,他又主動請纓在休息時間無償為單位鑄造,粗略估計制作窗花和花盆等價值達340000元……

      如今,楊桂蘭和雷永的雙手均被鑄模成型,以紀念他們的無私奉獻。

      艱苦奮斗 創造世界工程奇跡

      成昆鐵路是三線建設的重中之重,曾經創造了13項世界之最,18項中國之最。例如,關村壩隧道是全國第一個“站內掘洞、洞中有站、洞中出岔”的雙洞三線隧道車站;沙馬拉達隧道全長6383.3米,是當時中國最長的鐵路隧道。同時,數以千計的鐵道兵戰士獻出了寶貴生命,有人測算,成昆鐵路全線每2.5公里就有一名建設者犧牲。

      “在隧道施工中,鐵道兵戰士為加快施工進度,往往冒著犧牲健康的風險,省去了在打風槍上接水管的安全環節,將自己完全暴露在粉塵和濃煙之中?!比€建設干部學院三線文化研究中心主任代發君介紹,長年累月,由于缺乏防塵設備,許多戰士都患上了無法治愈的“矽肺病”,有的手指變形,給生活帶來諸多不便。對此,他們的回應卻是,與那些犧牲的戰友相比,這點疾病算不了什么!

      “三線精神”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是中國紅色精神譜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白骷谊惢拿涸泴⑺麄兊木窈褪论E比喻為‘點燃靈魂的一簇圣火’,他們為我們樹立起了永不磨滅的精神豐碑,他們的業績將永載共和國的史冊?!贝l君說道。

      勇于創新 盡顯移民城市的銳氣

      “各路大軍齊參戰,弄弄坪上主戰燃。機器轟鳴震天響,千軍萬馬戰猶酣?!碑斈昱手ㄈ€建設的親歷者寫的詩,羅毅很認可。僅1964年一年時間,全國各地就抽調了5萬多名精干的干部職工奔赴攀枝花。其中,有科學家、工程技術人員、普通工人、大學畢業生。正是這些人為這座新城帶來無盡的銳氣和創新的魄力。

      吳恒泰被稱“八闖將”之一,從諢名可見其膽識。當年他的工作是架設高壓線,在沒有上游單位設計路線的情況下,他們敢于自己摸索??粗鹕辰咸辖?,吳恒泰想到用高空索道運輸材料,大大節省了運力。為了讓高壓線接頭更牢固,他經過多次失敗最終成功發明“爆炸壓接法”……

      如今,攀枝花的創新之路仍在繼續,從鋼鐵產業為主逐漸新增康養等社會消費型產業,形成多元產業結構。在當下,能否把握傳承好“三線精神”是事關轉型成敗的關鍵。不過,羅毅相信一方水土養一方人,這水土也是精神上的、性格上的。

      本版撰稿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吳夢琳吳平王眉靈唐子晴

      責任編輯:黨史文獻網
      两个人免费完整在线观看视频

      <source id="cehv3"></source><blockquote id="cehv3"><track id="cehv3"><code id="cehv3"></code></track></blockquote>
        <blockquote id="cehv3"><wbr id="cehv3"></wbr></blockquote>
        <video id="cehv3"></video>
        1. <b id="cehv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