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當前的位置:首頁正文
江油關:三國文化與災后恢復重建有機結合的典范‖胥勛和
江油關
三國文化與災后恢復重建有機結合的典范
胥勛和
從成都出發,沿九環線東線,經綿陽,過江油,穿過清漪江河谷,再轉溯涪江河谷上行數十公里,就到達了平武縣南壩鎮。南壩是一座有著千年歷史的古鎮,古稱江油關。遭遇“5·12”汶川特大地震,南壩鎮被摧毀成一片廢墟。按照黨中央統一部署,河北省對口援建平武縣,唐山市承擔了對口援建南壩鎮的重任。災后重建中,唐山市與平武縣并肩攜手,合力發掘南壩鎮的歷史文化,打造蜀漢風貌,造就了一座現代化設施齊備而又古色古香的新場鎮,為南壩發展旅游業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一、江油關旅游資源概述
江油關是一處旅游資源富集的名勝。我們知道,旅游資源是指在自然和人類社會中能夠激發旅游者旅游動機并進行旅游活動,為旅游業所利用并能產生經濟、社會和生態效益的客體,基本上包括以自然風光為主的自然旅游資源和以歷史古跡為主的人文旅游資源。以此觀之,江油關不僅自然景觀雄奇,而且在歷史上占有一席之地,因與《三國志》《三國演義》等史傳名著聯系緊密,其影響范圍廣,對旅游者具有強大的吸引力。
(一)江油關三國文化資源
江油關的正稱應為江油戍,唐宋時又叫涪水關,明清時改稱明月關,但在民間,一直習稱其名為江油關。據平武地方史志學者曾維益考證,劉備入據四川后,為防備曹魏軍事集團偷越摩天嶺南下,當在東漢獻帝建安二十四年(219)年設置了江由戍。此前,本地雖有氐羌先民居住,卻無地名,應是征調自岷江流域的士卒為南壩初命名為“江由”,意為“江水由此而出”。后來,“江由”演化為“江油”,幾經輾轉,“江油”一名由南壩移至今江油大康,再移至武都,最后,冠在中壩的頭上。
江油關的出名,源于三國時發生的一件大事,曹魏征西大將軍鄧艾伐蜀,奇襲江油關,守關的蜀軍將領馬邈不戰而降,獻出此關。魏軍由此長驅直入,攻下成都,滅了蜀漢政權。
關于這一歷史事件,《三國志》最早記述,《三國演義》做了精彩描寫?!度龂尽む嚢瑐鳌?“(魏元帝)四年秋(263年),詔諸軍伐蜀?!?艾自陰平道行無人之地七百里,鑿山通道,造作橋閣。山高谷深,至為艱險。又糧運將匱,瀕于危殆。艾以氈自裹,推轉而下。將士皆攀木緣崖,魚貫而進。先登至江油,蜀守將馬邈降?!薄度龂萘x》第一一七回用細節描寫手法,詳述了“馬邈降”的情景,并用虛構筆法引出了一個忠烈女子——馬邈的妻子李氏。當李氏聽到馬邈決意降關,她不由“大怒,唾邈面曰:‘汝為男子,先懷不忠不義之心,枉受國家爵祿,吾有何面目與汝相見耶!’”。得知馬邈已經伏降,李氏萬分絕望,自縊身死。故事的結局令人感嘆。了解到李氏為國捐軀,“艾感其賢,令厚禮葬之,親往致祭。魏人聞之,無不嗟嘆。后人有詩贊曰:后主昏迷漢祚顛,天差鄧艾取西川??蓱z巴蜀多名將,不及江油李氏賢”。
正史留記,小說傳聲,江油關于是名聞天下,并由此成為三國文化中久傳不衰的一段。
(二)江油關風光優美的自然旅游資源
江油關天險自成,是以眾多險關絕道為屏障的關中之關,控扼陰平古道中部,掩護江彰平原北緣。關內群山環抱,鳳翅山挺拔高峻,牛心山神韻雋秀,明月巖壁立千仞,鞏固梁銅墻鐵壁,涪江從西北雪山深谷中奔騰而來,劈山破嶺,縱貫雄關,僅此一線可通關外。古代,《龍安府志》載,關內有著名的“十景”,如,三泉九井和“躡翠亭”等。如今,實施十多年的天保工程,使江油關的生態得以恢復,山川翠碧,白鷺翩飛,好景令人陶醉。以江油關為中心,沿涪江北上,縣內有名揚四海的王朗自然保護區和報恩寺,南下有風光旖旎的涪江六峽,東進水觀鄉,有“養在深閨人未識”的天然溶洞群龍門洞。
(三)江油關的歷史文化資源
自建江由戍起,歷代王朝對涪江上游河谷實施了有效統治,在長達一千多年歷史中,南壩成為該地區的政治、經濟、文化、軍事中心,積淀了豐厚的歷史文化。
據《龍安府志?沿革》記載,建興七年(229年),蜀漢政權在江由戍析置廣武縣,上隸陰平郡(治今甘肅省文縣)。
西晉太康元年(280年),三國歸晉,晉武帝取陰平郡之“平”,廣武縣之“武”,合而改治地在南壩的廣武縣為平武縣,意即“天下從此太平,永遠休兵罷武”。
東晉時期,南北軍閥混戰,江油關與平武縣前后轉隸于范賁、前秦苻堅、譙縱等軍閥政權。南北朝期間,江油關仍被南北政權爭奪。
宋與蕭齊,仍置平武縣與江油關于今南壩鎮。
北魏宣武帝正始二年(505年),北魏據有江油戍故地,在南壩設置江油縣與江油郡。
南梁普通三年(522年),從隴西成紀遷居南壩的氐人豪強李龍遷,率領部族在江油關割據,稱藩于梁,并修筑城池,城號龍州城。
西魏廢帝二年(533年),西魏占據江油關,于此設龍州,是為歷史上在涪江上游地區設置州級政權之始。
北周以降,直到南宋,各封建王朝,包括割據勢力,仍在江油關設置龍州。這期間,州名、地名略有變化。
南宋末年,蒙古軍“略定龍州”,龍州“兵亂地廢”,江油關遂為元軍所據。
此后,南壩行政地位下降,淪為平武縣下一個普通鄉鎮。但在軍事上,其地仍被視作要塞。
明朝軍隊消滅割據四川的大夏政權,明軍將領傅友德效仿鄧艾,走陰平斜徑,翻越摩天嶺,龍州土司薛文勝指使部下獻江油關投降,并為明軍引路,攻占成都。清康熙十九年,陜西提督趙良棟進軍平武,“率官兵自龍安進剿,追至舊州明月江,臣督兵浮水渡江擊賊,令總兵王進才等分兩路直取成都”,取得平息吳三桂叛亂的勝利。其后,白蓮教起義軍中的高二、馬武,李藍起義軍中的藍朝鼎、謝華瑤余部,太平天國石達開部將賴裕新等,都曾率兵轉戰江油關地區。
1935年,紅四方面軍長征途徑南壩,設涪江河防,阻擊國民黨中央軍胡宗南部的追擊。解放戰爭后期,二野十八兵團一部也從陰平古道入川,其中一支經江油關進擊中壩。佇立江油關,指點江山,拂開歷史上戰爭的硝煙和政治紛爭的迷霧,游覽者定能生出無限感懷。
(四)江油關的文物遺存與民間文化資源
經歷漫長歲月沖洗,江油關的一些歷史遺跡滅失了。但盤點江油關的文化遺存,參觀保留尚為完好的歷代碑碣,更能滿足人們文化旅游的心理需求。
在南壩,有關鄧艾與馬邈夫人李氏的民間故事,婦孺皆知。隋代,何妥被貶斥到龍州任刺史,他為游學者講學,開了古龍州儒學先河;他立“刺史箴”誡勉官吏,樹立廉政教育的榜樣,至今為人們傳頌。
唐朝帝王追封李龍遷為皇家遠祖,鄉人封李龍遷為保佑南壩風調雨順的“土主”,修筑李古人廟加以祭祀,傳承至今,牛心山仍在每年農歷五月初二興辦土主會,四方民眾云集,香火旺盛。
最為有趣的是,《資治通鑒》記敘了牛心山的“龍脈”之爭,武則天篡唐挖“龍脈”,唐玄宗保唐填“龍脈”,一挖一填間,暴露出皇權之爭的血腥和荒唐。
盛唐年間,青年李白漫游南壩,題寫一首五言律詩《題江油尉廳》,成為留存此地的最妙古詩。
此外,吳道子繪的“真武祖師碑”和“呂純陽像碑”,米芾手書的“真武靈應真君碑”,宋徽宗趙佶手書的“御筆手詔碑”,記述南宋開辦州學的“重建龍州學記碑”等文物,都是碑刻中的精品。在眾多碑刻中,以“漢守將馬邈忠義妻李氏故里碑”的遭遇最為奇特而有趣,也最為引人深思。這塊碑由明朝龍安知府孫延于萬歷四十年(1612年)刻立,原立在民間傳說中李氏投河自盡的地方。數百年來,路過此地的人們,因對馬邈賣國行為非常憤恨,但他們的文化程度大多不高,往往在讀到“馬邈忠”時便氣憤不過,就用打杵子等勞動工具戳那個“忠”字,久而久之,“忠”字就被過往的路人給戳爛了。這正說明,投降身敗名裂,賣國必遭民棄。
南壩鎮民風淳樸,至今仍遺留了一些別具特色的民間文化。在偏遠的山村,還可以聽到調子悠揚的山歌和“薅草鑼鼓”;飲食文化方面,蕎涼粉、石坎豆腐干、深山老臘肉贏得游客的贊譽,銷路不錯。
(五)江油關在歷史上的影響
自從史書記載和小說傳播后,江油關就受到人們的關注,其人其地其史,多被人們談論和探討。民國時,黃吉安改編三國戲《江油關》,在鞭撻馬邈的投降時,更是大力宣揚李氏夫人殉節投江的壯舉,在民間廣為流傳。1933年,吳菊癡根據川劇劇本,把《江油關》改編為京劇《亡蜀鑒》。還有人將此戲改編成湘劇、秦腔、滇劇等。1935年10月,著名京劇演員程硯秋演出《亡蜀鑒》,他扮演李氏,滿腔悲憤地唱到:“那魏國強欺弱興兵之寇,我蜀邦文貪武斗政事不修,賊兵到不投降便要逃走,眼見得好山河付與東流?!苯Y合演出的時代背景,明顯的,唱詞中的“魏國”影射了大舉侵華的日本帝國主義,“蜀邦”影射了貪腐無能的國民政府,“不投降便要逃走”諷刺了國民黨的“不抵抗政策”。因為政治影射,此劇只演出兩場,就被國民黨政府強令停演。由此可以看出,江油關在中國歷史上的影響力。
綜上所述,就旅游資源和價值而言,如果說九環線東線上的綿陽科技城是一顆現代文化的璀璨明珠,九寨溝是大自然匠心獨運的杰作,那么,南壩則是連接人文與自然的紐帶上的一程驛站,它的一端是以三國文化為標志的悠久歷史,另一端則是現代文明。
二、江油關災后旅游文化重建經驗
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突發里氏8.0級強烈地震,地處龍門山斷裂帶上的南壩成為平武全縣最重的災區。涪江南岸的整個山體垮塌下來,原有的老橋和即將完工的新橋同時垮塌,交通阻斷,南壩成為孤立無援的“孤島”。全鎮1300余人遇難,直接經濟損失高達55億元。震災和其后兩年內發生的幾次洪災,徹底摧毀了南壩古鎮。山河異形,僅存的少量文物和旅游資源也在劫難逃,或毀失或破敗。
災后重建,黨中央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部署各省市對口援建遭受震災巨創的四川災區各市縣。河北省領受了援建平武縣的重任,他們集中全省的人力物力,組織精兵強將奔赴災區,展開了氣壯山河的援建戰斗。唐山曾在1976年遭受特大地震的打擊,對災區人民的不幸感同身受。唐山人民懷著感恩之心,派出優秀兒女,來到滿目瘡痍的南壩鎮。
從哪里重振南壩?起步十分艱難。經實地勘察和熱烈討論,唐山援建者提出,要發揚“感恩、博愛、開放、超越”的新唐山人文精神,高起點規劃,高規格設計,高速度建設,把南壩建設成“宜居、宜業、宜游”的新興場鎮。
在“宜游”上做文章,他們遍訪南壩的村寨和單位,偶然得到南壩中學編印的校本教材《江油關鄉土文化》,從中了解到,江油關因其險要位置,曾是關系蜀漢興亡并改變三國歷史之地。據此,他們認為,重建應當充分挖掘南壩悠久的三國歷史,在規劃上,注重把蜀漢文化與旅游業發展有機結合起來。唐山援建方與平武縣人民政府充分溝通,反復論證,為了打好江油關這張三國之旅的文化牌,決定融古今歷史文化于一體,把漢唐文化作為古鎮的整體風貌,在南壩鎮廣場上修建蜀漢江油關城樓,結束千年江油關有名無關的歷史,并以此促進當地旅游事業的發展,帶動地方經濟的復興。
在南壩場鎮重建上,唐山市與平武縣合作編制了《南壩鎮建設性詳細規劃》。規劃實施中,通過填埋河灘、廢棄堰渠和建筑垃圾場,新增用地規模超過400畝,相當于再造了一個“新南壩”。根據編制的在建民房和既有建筑風貌改造實施方案,設計出三橫八縱的新場鎮格局,要求各個單位和住戶統一建筑風貌,即以青瓦白墻翹檐為特征的蜀漢風貌。新關樓選點,也頗費思量。據當地人口頭描述,古代的江油關關口當在明月巖對岸的舊州,依仗奔騰咆哮的涪江為天塹,成百上千的衛兵扼守明月渡,一旦敵人入侵,他們就把船只拉回南岸,使敵人只能“望江興嘆”。但是,如果把關樓建在地勢逼窄的舊州,脫離了氣勢恢宏的新場鎮,必然削弱關樓的觀光價值。于是,他們把關樓定點于場鎮中軸線龍州中路上,樓前是形如彎弓的唐山大道,樓后是命名為“連心廣場”的避難廣場。城墻的設計也體現出獨到的匠心。見過古江油關城墻的老人描述,古城墻“三人高,一丈寬,全是黃泥巴。一到夏天,荒草長得比人還高”。20世紀70年代,城墻被完全破壞,已不見絲毫蹤影。援建干部到平武檔案館查閱資料,找到一張古關舊圖,赫然標畫著沿江修筑的城墻。他們緊貼唐山大道,修筑了綿延三公里長的城墻,而且,這墻既是一道亮麗的江濱風景線,又能起到洪汛防浪和公路護欄的作用。
2009年10月,關樓工程動工,2010年3月,主體工程竣工。如今,在“人造小平原”上,已屹立起了雄偉的江油關城樓。城樓高20米,寬18米,共四層。城樓里面是一個小型博物館,一側是抗震救災紀念館,展示著一張張真實記載災情和抗震救災場面的圖片;另一側則是南壩歷史紀念館,用繪畫、圖片展示南壩鎮的古代故事和歷史資料。樓前,兩側矗立著仿古漢闕,右側書寫“蜀漢江油關”,左側書寫“冀川新南壩”,十個大字,點明了整體建筑的主題,包含著“河北平武一家親”的同胞情誼。城樓蔚為壯觀,讓人聯想起那些遠逝的金戈鐵馬的歲月。
為懷念在大地震中罹難的親人,感謝祖國人民的無私援助,激發人們的愛國主義熱情,他們還特意修筑了沉降式抗震救災紀念碑。
廣場左邊文化站的墻上,鑲嵌著由北京和唐山書法家書寫的古代詩詞,而這些古詩詞,全是古人吟詠江油關的名篇,引人遐想。
廣場右邊的碑廊里,他們把尋訪到的碑刻立在其中,碑下底座,鐫刻著說明文字,讓游客一讀就知曉碑的年代和意含。對于已經存放到縣城文官所的江油關碑刻,他們請來唐山的能工巧匠,原樣復制,再做陳列。
他們還征集線索,到鄉下農家尋找與江油關有聯系的文物,陳列廊間。
據《新唐書》記載,唐朝時,武則天忌恨同父異母的兄弟,把兄長武元慶貶謫到南壩任龍州刺史,一年后,武元慶憂懼而死,葬在涪江對岸的柏林村。后來,武元慶之子武三思得勢,派族人到南壩,世代為武元慶守墓,在南壩繁衍出支系龐大的武氏家族。據傳,柏林的大墳雖毀,卻留存有石鼓等構件。援建干部十分細心,邀請縣文管所干部前去鑒別,將古墓構件運到江油關碑廊,又為新江油關增添了一個生動有趣的歷史故事。于此,足以看出唐山援建者對南壩的真情和對工作的敬業,他們的無私奉獻贏得了各級領導好評和全縣人民的由衷贊譽。
2010年,四川省旅游部門將南壩鎮確定為省內旅游目的地,省委宣傳部將新江油關確定為“三基地一窗口”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和展示災后重建成就的紅色旅游景點。各級領導前來視察,各個媒體爭相報道,各地游客前來觀賞,新江油關已呈現出喜人的生機,發揮著“三基地一窗口”的教育功能。
誠如綿陽市三國演義學會會長李德書在參觀江油關后的感言:“江油關堪稱三國文化在重建中的成功典范?!毕部刺粕綄谠ǖ某删?我們總結出以下幾點“唐山經驗”。
第一,在唐山三十年多來的恢復重建中,他們積累了豐富的經驗,也應有美中不足的教訓,他們在援建中能做到總體有規劃,細節求完美,著眼未來,貼近需求,實現了南壩鎮的跨越發展。
第二,挖掘豐富的地方文化,著眼文化旅游產業的復興與發展,如新場鎮總體的蜀漢風貌,各家民居的窗檐雕飾等。
第三,重建體現了仿古設計的四個價值,即歷史價值、時代價值、人文價值和生態價值,實現人與環境的和諧統一。
第四,謳歌黨和政府的豐功偉績,闡釋抗震救災和災后重建的歷史意義,如,紀念碑上的碑文、關樓展館的展品等。
第五,把河北具有代表性的長城文化與南壩的古關文化有機結合,體現出兩地在援建中結下的這種血肉融合的同胞親情。新關樓既有蜀漢的風貌,又有河北山海關關樓的特質,沿江的防波堤,修筑成綿延的城堞狀,既像古江油關衛護關樓的城堞,又讓游客聯想到河北境內的巍巍長城。就如巍巍新關樓,河北唐山人民的援建豐碑,永遠矗立在南壩大地,矗立于世世代代的南壩人心中!
三、江油關旅游業可持續發展策略
“旅游興縣”是平武縣委制定的發展戰略之一。只有充分保護和利用好旅游資源,才可以使旅游業得到可持續發展。我們要冷靜看到,新江油關的三國之旅,有得天獨厚的優勢,也有制約發展的短板,如果不做長遠考慮,很可能是熱鬧一時,難以為繼。那么,如何實現江油關三國之旅的可持續發展呢?我們認為,應從以下幾個方面去做進一步努力。
(一)強化宣傳攻勢,大力宣傳江油關的人文旅游。南壩處于九環線上,是東進九寨溝的必由之路,如能讓眾多的游客在此停留,讓他們在品賞自然山水之美后,再在南壩領略三國文化的迷人風味,江油關的旅游品牌就可借此揚名海內外了。
(二)著力開發“三基地一窗口”旅游資源,開展地震遺址游和災后重建成果展示游。2010年6月,李長春同志在四川視察,提出把重建后的災區建設成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教育基地、民族團結進步宣傳教育基地和展示中國發展模式、發展道路勃勃生機的窗口。平武南壩列居全省53個“三基地一窗口”項目之中,被定義為愛國主義教育基地。四川省人民政府推介六條抗震救災旅游線路,涉及南壩的線路是地震遺址旅游線:都江堰—映秀—汶川威州—茂縣鳳儀——北川曲山—北川永昌鎮—北川桂溪—平武平通—平武南壩—青川房石—喬莊—木魚—沙洲—茶壩—竹園—江油—綿陽。其中,針對平武的旅游資源,特別提到三國旅游和大熊貓生態旅游。保護好鎮內沙灣、桐子梁、石坎等處的地震遺址,讓游客看到地震的巨大破壞力,再游覽南壩新場鎮,更能感受到黨和政府戰勝天災的豐功偉業和偉大。
(三)充實江油關三國文化的內涵,豐富文化樣式,讓游客游而得趣,游而得樂,從而流連忘返。比如,精心設計線路,把關樓、關口、牛心山、鳳翅山、李白讀書臺、叮當泉、玉虛觀等景點連成一線,把三國文化與唐宋故事,包括劉湘葬母鳳翅山等故事連綴起來,在文化站放映川劇《江油關》和京劇《蜀亡鑒》等影碟,使游客感到處處有看頭,處處有聽頭。
(四)投資開發南壩的龍門洞,讓愛好野外探險旅游的“驢友”們心生向往之情。
(五)系列開發旅游商品,把獨具特色的南壩的名小吃和土特產品推介出去。
我們相信,只要持之以恒,就一定會吸引一批又一批海內外旅游者,讓新江油關的三國文化旅游產生更大的社會效益、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
主要參考文獻:
1.《李白蜀道難新探》,曾維益著,四川省李白研究會,2001年8月第1版。
2.《鄧艾伐蜀新考》,蔣志著,《三國演義學刊》2004卷,四川大學出版社2005年8月出版。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作者:胥勛和(四川射洪人,1958年參加工作,同年發表處女作。中國作家協會會員。著有詩集《星河集》《胥勛和詩集》《龍鳳之歌》,電影劇本《淚光》等)
配圖:方志四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