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當前的位置:首頁正文
紅軍遵紀愛民營盤山
顏 林
紅軍在營盤山遵紀愛民的故事,當時傳為佳話,至今仍在川南一帶廣為傳誦。后人有詩贊曰:“軍過營盤桔樹中,時當饑渴萬人同。森嚴紀律西風里,不摘霜柑一顆紅?!痹谥袊伯a黨成立100周年來臨之際,我帶著一群學生前往紅軍長征紀念地營盤山,緬懷紅軍光輝業績,接受革命傳統教育。置身于碩果累累的桔樹下,觸景生情,學生們胸前的紅領巾和鮮紅的桔子仿佛變成紅軍帽上閃閃的紅五星,紅軍戰士進攻營盤山的身影仿佛浮現在眼前,紅軍射向敵堡的槍炮聲仿佛在耳際久久回蕩,我不由墜入歷史的遐思,向學生們講述紅軍長征在營盤山遵紀愛民的故事。
營盤山上橘子紅
1935年1月29日,中央紅軍在川黔交界土城、猿猴(元厚)場一帶一渡赤水,進入川南的古藺、敘永地區。2月1日,紅一軍團二師先頭部隊到達敘永三岔河,與敘永縣民團精選隊接火,將其擊潰。紅軍乘勝追擊,直逼敘永縣城,經方竹壩、尖山子、打卦石、渣口巖而下,首先猛攻縣城東郊營盤山。經過激戰,紅軍攻占了營盤山一帶的敵堡,為紅軍大部隊過境開辟了前進道路。
營盤山,又名帽盒山,位于敘永縣城東約1公里處,海拔約800米。營盤山地勢險要,扼制敘永東城,歷為兵家必爭之地。
紅軍大部隊來到營盤山時,只見漫山遍野是一樹樹紅黃熟透的橘子,果香誘人。有個戰士半開玩笑地說:“給我兩個吃吃,我保證一口氣沖鋒30里?!?/p>
此前,紅軍戰士為了和敵人搶時間、爭速度,急行軍穿越人煙稀少的深山老林,已經很久沒吃過一頓飽飯了。經過一天急行軍的紅軍戰士,人人饑渴異常。然而,面對滿山紅橘、碩果累累,竟無一人摘食。
后來,紅軍總部先遣工作團干部羅通①生動地記述了當時的情景:我們來到永寧府,一部分部隊包圍著城內的敵人,主力已向營盤山開去。于是我們又迅速向營盤山前進。來到山下,抬頭一看,滿山是一片黃澄澄的橘子。這時候,只聽到山上有人在喊:“同志們,加油啊!到山上吃橘子呀!”“好甜的橘子,真好吃。加油啊!”同志們連餓帶累,走路都沒有勁了,一聽到山上有橘子,一個勁地催著前面的人快走。我心里想:吃橘子雖然不如吃飯解餓,但總可以解決一下眼前的困難,于是也連忙趕到隊伍前面去。我一面走,一面觀察著那望不到邊的橘林,估量著一棵樹能摘多少,夠多少人吃的,打算買一些分給部隊壓壓饑。越來越近了,拳頭大的橘子,散發著一股誘人的清香,香味撲鼻。遠遠地聽到戰士們在紛紛議論著:“嘿,多好呀!一棵樹最少能摘200斤?!薄翱?落了一地,真可惜!”“現在能有幾斤吃吃嘛……”話還沒落音,又有一個人接了過去:“還吃幾斤,給我兩個吃吃,我保證一口氣沖鋒30里?!钡教幨钦務撻僮拥穆曇?到處是喊加油的聲音,可就是不見一個人走進橘子林。
我們是紅軍 有群眾紀律
看守橘林的一位老大爺見紅軍紀律嚴明、秋毫無犯,非常感動,便摘下橘子送到紅軍戰士面前,請紅軍戰士吃。
紅軍戰士婉言謝絕,異口同聲地說:“我們是紅軍,是老百姓的隊伍,不能隨便吃老百姓的東西?!?/p>
后來,紅軍總部先遣工作團干部羅通是這樣原汁原味地回憶這段往事的:我加快腳步趕到橘林邊,仔細一看,嘿!樹上的橘子一個挨一個,壓得樹枝都快觸到地面了。此時,我正暗暗欽佩戰士們自覺遵守紀律的精神,忽然看到前面橘林邊站著一位老大爺。他兩手拿著許多大橘子,直向同志們手里塞,嘴里還不斷念叨著:“紅軍先生,別客氣,吃吧,吃吧!”一個戰士接過幾個橘子,又順手塞了一些錢在老人手里??衫先藷o論如何不肯要,于是那戰士又把橘子塞到老人手里,一溜煙地跑開了。老人看看跑遠了的戰士,又繼續叫大家吃橘子,可是,再沒有一個戰士去接橘子了。大家異口同聲地回答:“我們是紅軍,是老百姓的隊伍,不能隨便吃老百姓的東西?!?/p>
當羅通了解到這片橘子是大土豪“張老爺”的財產后,便宣布予以沒收,將橘子分給戰士們吃,并將橘子分給當地貧苦群眾。羅通在看守橘林的老大爺幫助下,把橘林劃成若干片,分批讓路過這里的部隊采食,并單獨劃出一片,留給當地的貧苦群眾。
羅通在橘林邊插上木板,在木板上寫道:“這橘林是土豪的,現沒收。各部隊路過這里時,應有組織地在指定地區采摘?!甭淇顬椤爸袊まr紅軍總部先遣工作團”。
紅軍愛民嚴遵紀 兩張字條留糧缸
先遣工作團的任務,除了在紅軍經過的地方宣傳組織群眾、安置傷病員、組織群眾武裝外,還有一項重要任務,便是要保證部隊的糧食供應。于是,他們分散到沿途兩側的村鎮去籌糧。羅通決定到一家扣著門的老鄉家里看看,心想,如果有糧食,找不到老鄉,就按市價給老鄉留下錢,寫封信,再把糧食帶走??僧斔哌M老鄉的屋子,便看到盛糧食的壇子里,放著一些錢,錢上面還有一張紙條。拿起紙條一看,上面寫著:“老伯,實在對不起。我們是工農紅軍,因為兩天沒有吃上飯,路過這里,你不在家,所以把你家的糧食吃了一些?,F在按市價給你留下了錢,望你能原諒?!毕旅媸鹈氖羌t軍某軍團某部隊的番號。
羅通走進老鄉的另一間屋,在一個小缸里,發現一些糧食,他心里一陣高興??墒橇⒖逃挚吹搅艘粡埣垪l,上面寫著:“同志們,這家老鄉的糧食,已被我們吃了一些,剩下這些不要再動了,以防老鄉回來后買不到糧食,沒飯吃?!毕旅媸鹈囊彩橇翦X部隊的番號??戳诉@兩張紙條,羅通顆粒未動,默默離開了老鄉家。紅軍部隊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所到之處仍自覺地將紀律視為“鐵規”。
后來,老紅軍羅通回憶說:“從古藺向威信前進的中央縱隊,到達永寧府(敘永)時,已經兩天沒吃一頓飽飯了。我們心里都非常著急。因為我們先遣工作團的任務,除了在紅軍經過的地方,宣傳組織群眾、安置傷病員、組織群眾武裝外,還有一項重要任務,便是要保證部隊的糧食供應。于是我們便分散到沿途兩側的村鎮去籌糧??墒俏覀兯降拇彐?有的土豪已經被先頭部隊‘打’了;有的村鎮的群眾,因為不了解紅軍,又怕在這里打仗,跑得光光的,有土豪也無法調查。實在沒法,我決定到一家扣著門的老鄉家里看看……看了這兩張紙條,對于我們部隊處處關心群眾利益的優良作風,我覺得十分自豪。我知道在這里是搞不到糧食了,只好又到別的莊子去??墒亲哌^一個村莊又一個村莊,情況都是差不多,糧食還是沒有籌到?!?/p>
蔣介石感嘆紅軍對人民毫無騷擾
1935年2月初,紅軍長征到達敘永縣境時,朱德曾向毛澤東講起兩件紅軍遵紀愛民的典型事例:一是紅軍路過該地桔林時秋毫無犯,一是紅軍戰士挖了群眾蘿卜后塞進銅元為酬金。毛澤東聽后高興地說:“宋史言,岳飛軍‘餓死不擄掠,凍死不拆屋’。我們朱毛紅軍在井岡山是這樣,到了總司令的四川家鄉也是這樣?!?/p>
中央紅軍一渡赤水后,紅軍主力部隊通過川南邊區的古藺官山老林,經敘永東面的大寨,直逼敘永縣城?!八拇ㄍ酢眲⑾婕彪娕宋娜A令入黔各部火速回援敘永、古藺,并電令入黔增援的劉兆藜旅、周成虎警衛大隊立即回撤至敘永、古藺邊區的桂花場、墩子場一線防堵;同時調尚未進入黔北的陳萬仞師袁筱如旅和魏楷部配備在江岸設防的部隊,亦分別集結馳赴敘永共同防御。一時間,敘永地區的國民黨軍竟達10萬之眾,軍用糧秣供應浩繁,民倉告匱,耗及種籽,加之軍紀敗壞,燒殺搶掠時有發生,百姓叫苦不迭。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紅軍所到之處紀律嚴明,對百姓秋毫無犯,深得民心。
蔣介石也深知民心向背的重要,于1935年3月6日給劉湘、潘文華發去《據報紅軍對人民毫無騷擾令飭改變軍紀電》。電文中說:朱德、毛澤東的部隊在川南活動時,“對人民毫無騷擾,有因餓取食土中蘿卜者,每取一頭,必置銅元一枚于土中”。從蔣介石的電文中,不難看出當年紅軍在長征途中紀律如鐵贏得民心的事實。
遵紀愛民傳佳話 彪炳史籍鑒古今
紅軍在極其艱苦的條件下,長途跋涉,連續作戰,但部隊所到之處,嚴格遵守群眾紀律,關心群眾生活,在群眾中產生了深刻影響。敘永縣城一位老百姓在回憶文章中寫道:“除夕之夜,紅軍占領東外街,雪風凜冽中,持槍立街民門外。室內爇爐,呼之不入也?!笨芍^是:朔風透甲刺肌寒,正是嚴冬夜已殘。如鐵如山檐下立,岳家軍后此尤難。敘永縣敘永鎮坪上街的居民盧萬發講述了一個真實的故事:甲戌年臘月二十九這天,我去趕溜溜場,挑了一擔桔子到三岔河去賣,沒想到在場上碰上了紅軍的隊伍。一個紅軍長官親切地對我說:“老鄉,不要怕,我們是工農紅軍,是窮人的隊伍。請你給我們帶路,好嗎?”于是,我帶著紅軍從三岔河出發,沿小路走捷徑,越牛頭山,過沙灣子,經尖山子、真武山,出坪上街,到五桂橋,插東門河新橋,繞過石龍嘴,順河邊走百花山,踩水過河,沿大路到達兩河鎮。行軍路上,我請紅軍戰士吃桔子,紅軍戰士說:“你不收錢,我們就不吃你的桔子,這是我們的規矩?!蔽抑缓脤㈠X收下,紅軍戰士才接過桔子。他們邊走邊吃,都說:“老鄉,桔子真甜,又好吃,又解渴?!?/p>
20世紀60年代初,老紅軍羅通在《星火燎原》1960年第3期上發表《營盤山上橘子紅》一文,介紹了當年紅軍在營盤山這一遵紀愛民的動人事跡。從此,營盤山聞名遐邇,成為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名山,享譽川南。
1981年1月,敘永籍老紅軍、解放軍總政治部原副主任傅鐘上將親筆題寫“營盤山上桔子紅”7個大字,寄回故里,勉勵家鄉人民繼承和發揚紅軍革命傳統,大展“四化”宏圖。后來,敘永人民在營盤山橘樹林中豎立一個紀念碑,將傅鐘“營盤山上桔子紅”題字鐫刻于石碑之上,以期教育后人。
今日營盤山,橘林成片,郁郁蔥蔥。初冬時節,營盤山上似火的紅橘與石碑上傅鐘將軍所題鮮紅的“營盤山上桔子紅”大字交相輝映。人們登山覽勝,緬懷紅軍光輝業績,無不激情滿懷。尋幽覽勝營盤山,得《謁營盤山》詩一首:“初冬登高謁勝景,紅軍愛民嚴遵紀。營盤橘子賦詩韻,彪炳史籍鑒古今?!?/p>
紅軍在營盤山遵紀愛民,是紅軍的好“家風”,也是黨的好“家風”,我們應該繼承和發揚。發生在80多年前的“營盤山上橘子紅”這個紅軍遵紀愛民的真實故事,是教育廣大青少年和干部群眾繼承紅軍革命傳統的生動教材。
注釋:
羅通(1915—2005),男,江西吉安人。1928年參加革命。長征中歷任紅軍連隊指導員、先遣工作團團長。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任濟南軍區裝甲兵副司令員、政委,濟南軍區政治部顧問。1955年被授予少將軍銜。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作者:顏 林(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四川省敘永縣委員會辦公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