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當前的位置:首頁正文
從抗震救災精神中汲取前行力量
抗震救災精神
抗震救災精神是對全黨全國各族人民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的抗震救災中所表現出來的偉大精神的概括:“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畏艱險、百折不撓,以人為本、尊重科學!
11月1日上午,北川羌族自治縣,多云。
位于曲山鎮的5·12汶川特大地震紀念館廣場上,氣氛肅穆。一行參觀者正在整理衣帽,做進館前的最后準備。
那場特大地震已經過去13年,如今,這里每年迎來約180萬參觀者,大家在這里紀念逝者,緬懷同胞,汲取不斷前行的精神力量。
艱難困苦,玉汝于成。在抗擊災難中,無數中國人用拼搏奉獻,書寫了一段光榮歷史,更匯聚成那股頂天立地的“精氣神”!醺督 四川日報全媒體記者 祖明遠
A
守望相助眾志成城抗災難
向紀念館眺望,綠色的屋頂之間形成一道宛如閃電的巨大“裂縫”,提醒著人們——當年這里曾遭遇過一場罕見的災難。
紀念館收集了許多在地震中損毀的鐘表,指針都定格在了14時28分。這一刻,傷在一地,但痛在億萬同胞心中——全國人民緊急動員,14.6萬大軍以最快的速度奔赴救災一線,他們不顧安危,通過摩托、徒步、水路等方式挺進災區,更有解放軍空降部隊的15名勇士在無地面引導、無地面標識、無氣象資料的情況下空降茂縣,只為能夠盡快了解當地災情。
與時間賽跑,因為,生命至上。紀念館陳列著一臺光學生命探測儀,這是海南救援隊當年帶來的儀器。正是依靠這臺探測儀,一名被困139個小時的群眾重獲新生。因為醫療條件有限,許多地震傷員需要轉移到外地接受治療,為此,全國出動專列21次,包機99架,完成了非戰爭狀態下最大規模的生命救援和傷員轉運。
面對災難,全國人民心意聯通。浙江紹興一名老黨員交出了10萬元“特殊黨費”。由此,中組部面向全體共產黨員發出號召,全國黨員積極響應,短短兩個月的時間,4000多萬名共產黨員共繳納“特殊黨費”97.3億元,是當時全國數量最大的一筆社會捐款。
涓涓細流,匯聚成海。中國人心往一處想、勁往一處使,一個個感人的故事、一件件扎實的舉措,樹起一座精神豐碑。
B
以人為本重建美好家園
在紀念館深處,展廳的光線由暗轉明,隱喻著從經歷災難到重獲新生。
面對受損嚴重的北川、汶川等地,黨中央決定舉全國之力,加快災區恢復重建。2008年6月,在黨中央的統一部署下,19個省市對口支援四川省18個縣(市)及甘肅省、陜西省受災嚴重地區。來自各地的援建力量源源不斷注入災區。援建者們將災區當作第二故鄉,在災后重建中傾注大量心血,助力災區走出傷痛。
被北川干部群眾稱作“車輪子縣長”的蘭輝,震后為了搶通保通災區“生命線”,他把一線工地當成了辦公室和家,擔任副縣長3年多里,三分之二的時間是在跑項目、下工地、排隱患,行程24萬多公里,平均每天200公里,哪條村道有多長,哪個地方有安全隱患,他都記得一清二楚。最終,他的生命也定格在了災后重建工作的路上。
在這片經歷了重大創傷的土地上,災區群眾擦干眼淚、擼起袖子、互幫互助,黨員干部帶著舍生忘死的精神沖在前列,援建者們肩負使命、忘我工作。
如今,每一個到訪過北川老縣城遺址的人,都會被數萬間倒塌的房屋所震撼,但同時,也會被如今新縣城的美麗整潔所鼓舞。
當年,地震將北川老縣城摧毀,經國務院批準,異地選址,再造一個新北川。第一時間里,12位兩院院士、50多家規劃設計單位、138個施工單位、5萬建設人員涌入北川,參與到建設中。2010年12月底,老縣城建成區受災群眾首批入住新縣城,人們在這里開始了新生活。次年2月,北川新縣城正式開城。
C
科學應對開創新生活
如今的北川新縣城,已經是國家5A級旅游景區的核心區域,也成為“城建工程標志、抗震精神標志和文化遺產標志”。在看得到的變化外,抗震救災精神也已經深深刻入血脈,成為四川人民奮勇向前、開創幸福生活的一股蓬勃力量。
2020年,北川迎來首所大學——綿陽飛行職業學院。而這正是北川布局通航產業、發展低空經濟的重要一環。
珍惜幸福生活,離不開科學指引。經歷了“5·12”汶川特大地震之后,防災減災應急演練在全省普及,北川中小學校每兩個月一次、幼兒園一個季度一次進行安全演練,每學期開學的第一課是安全法制、森林防滅火教育。每年5月12日這一天開展防災減災知識宣教活動。以此來增強師生和公眾的防震減災意識。
“5·12”汶川特大地震之后,四川省還經歷了“4·20”蘆山強烈地震、“8·8”九寨溝地震、“8·13”特大山洪泥石流等各種自然災害,但是經歷過挑戰的四川人民始終充滿信心,面對困難沉著、鎮定應對。
面對自然災難,偉大的抗震救災精神不斷升華,四川人民的凝聚力、向心力也不斷強大!叭f眾一心、眾志成城,不畏艱險、百折不撓,以人為本、尊重科學”的偉大抗震救災精神也激勵川人不斷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