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rce id="cehv3"></source><blockquote id="cehv3"><track id="cehv3"><code id="cehv3"></code></track></blockquote>
    <blockquote id="cehv3"><wbr id="cehv3"></wbr></blockquote>
    <video id="cehv3"></video>
    1. <b id="cehv3"></b>
      四川黨史文獻網

      你當前的位置:首頁正文

      偉大抗震救災精神在四川的鑄就、弘揚和傳承

        ●四川與全國各族人民一道,共同鑄就了“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畏艱險、百折不撓,以人為本、尊重科學”的偉大抗震救災精神,充分展現了中華民族和衷共濟、團結奮斗,自強不息、敢于勝利,關愛生命、崇尚理性的民族品格

        ●歷次重大自然災害的成功應對充分彰顯了偉大抗震救災精神的無窮力量,這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在應對各種自然災害過程中必須更好傳承

        ●要忠實踐行以人為本、民生為先的執政理念;大力發揚和衷共濟、友愛互助的傳統美德;始終保持自強不息、敢于勝利的精神風貌;切實堅持尊重科學、崇尚理性的務實作風;充分發揮黨政機關、黨員干部的中堅作用

        □四川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一百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指出:“一百年來,中國共產黨弘揚偉大建黨精神,在長期奮斗中構建起中國共產黨人的精神譜系,錘煉出鮮明的政治品格!痹谶@個過程中,在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四川省委帶領全川人民,付出艱辛努力和巨大犧牲,為中國共產黨人精神譜系的形成作出了四川貢獻。偉大抗震救災精神就是其中之一,它鑄就于“5·12”汶川特大地震抗震救災,弘揚于“5·12”汶川特大地震災后恢復重建和應對“4·20”蘆山強烈地震和“8·8”九寨溝地震。在推動新時代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的宏偉實踐中,更需要把蘊含其中的精神內核好好傳承。

        鑄就:

        面對災難奏出時代最強音

        2008年5月12日,我國發生了震驚世界的汶川特大地震,這是新中國成立以來破壞性最強、波及范圍最廣、救災難度最大的一次地震,震級達里氏8級,最大烈度達11度,涉及四川、甘肅、陜西、重慶等10個省區市417個縣(市、區)。災區總面積約50萬平方公里、受災群眾4625萬多人,造成69227名同胞遇難、17923名同胞失蹤,需要緊急轉移安置受災群眾1510萬人,房屋大量倒塌損壞,基礎設施大面積損毀,引發的崩塌、滑坡、泥石流、堰塞湖等次生災害舉世罕見。

        黨中央總攬全局、審時度勢,在震后第一時間就把抗震救災確定為全黨全國最重要最緊迫的任務,成立國務院抗震救災總指揮部,周密組織、科學調度,建立上下貫通、軍地協調、全民動員、區域協作的工作機制,最大限度地挽救了受災群眾生命,最大限度地減低了災害造成的損失。四川省委、省政府統一指揮、迅速行動,災區干部群眾臨危不懼、奮起自救,各路救援大軍不畏艱險、頑強奮戰,全國黨政軍民傾力支持、患難與共,全力以赴抗擊特大地震災害,先后打贏了搶險救人、安置攻堅、搶通保通、衛生防疫、防范次生災害、恢復生產“六場”硬仗,災區沒有發生饑荒,沒有出現流民,沒有暴發疫情,沒有引起社會動蕩,與全國各族人民一道,共同鑄就了“萬眾一心、眾志成城,不畏艱險、百折不撓,以人為本、尊重科學”的偉大抗震救災精神,充分展現了中華民族和衷共濟、團結奮斗,自強不息、敢于勝利,關愛生命、崇尚理性的民族品格。

        弘揚:

        奪取抗震救災勝利的精神保證

        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災后恢復重建和應對“4·20”蘆山強烈地震和“8·8”九寨溝地震過程中,偉大抗震救災精神都得到了很好的弘揚。

        在“5·12”汶川特大地震災后恢復重建過程中,黨中央、國務院及早謀劃和迅速制定災后恢復重建計劃,決定用三年時間完成災后恢復重建任務,并動員全國力量實行對口支援。全國各族人民、港澳臺同胞和海外僑胞以各種方式支援災后重建。災區群眾自立自強、不等不靠,克服各種艱難險阻,用勤勞的雙手建造自己的新家園。到2010年9月底,整個重建任務提前一年基本完成,實現了“家家有房住、戶戶有就業、人人有保障、設施有提高、經濟有發展、生態有改善”的重建目標,災區發生了脫胎換骨的巨大變化,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生活超過震前水平。

        在應對“4·20”蘆山強烈地震過程中,在黨中央、國務院的堅強領導下和各個方面的大力支持下,抗震救災和災后恢復重建取得了重大勝利。在搶險救援階段,最大限度減少了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在過渡安置階段,認真落實“五有”(有飯吃、有干凈水喝、有衣穿、有棉被、有臨時住處)“三防”(防疫、防火、防治次生地質災害)要求。在恢復重建階段,以科學規劃為引領,以優先解決民生問題為出發點,以城鄉住房重建、公共服務重建、基礎設施重建、產業重建、生態重建為重點,經過1000多個日日夜夜全省上下、黨政軍民頑強拼搏,蘆山地震災后恢復重建規劃項目順利完成,“戶戶安居樂業、民生保障提升、產業創新發展、生態文明進步、同步奔康致富”的規劃愿景成為現實,探索走出了一條“中央統籌指導、地方作為主體、災區群眾廣泛參與”新形勢下災后恢復重建的新路子。

        在應對“8·8”九寨溝地震過程中,根據此次地震破壞大、損失大、影響大和衍生災害嚴重的特點,省委、省政府和災區黨委、政府最短時間啟動應急響應,爭分奪秒開展人員搜救,全力以赴搶救傷員,及時有序疏散轉移游客和外來務工人員,實現了24小時6萬余人集中大轉移,積極穩妥安置受災群眾,多措并舉恢復災區秩序,確保了大災之后災區保持大局穩定。進入災后重建階段,實行省統籌指導、災區州縣作為主體、災區群眾廣泛參與的體制機制,注重恢復重建與生態環境保護相結合、旅游產業提檔升級相結合、脫貧攻堅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相結合、民族文化傳承相結合、提升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水平相結合,圓滿實現了“生態環境自然美麗、災害防治安全有效、旅游服務整體提升、人民生活顯著改善、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重建目標,受災州縣也與全國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成為民族地區綠色發展脫貧奔康的典范。

        傳承:

        將精神轉化為推動發展的強大動力

        我們黨之所以歷經百年而風華正茂、飽經磨難而生生不息,就是憑著一系列精神力量的支撐。四川是地震、洪水、泥石流、滑坡等自然災害頻發地區,也是幾次抗震救災和災后恢復重建的主戰場,歷次重大自然災害的成功應對充分彰顯了偉大抗震救災精神的無窮力量,這是我們寶貴的精神財富,在應對各種自然災害過程中必須更好傳承。

        傳承偉大抗震救災精神,要忠實踐行以人為本、民生為先的執政理念。在應對地震災害過程中,黨和政府始終貫穿了“以人為本”的核心理念。在搶險救援階段,突出生命至上,克服各種難以想象的困難與時間賽跑,盡最大可能救人。在安置群眾階段,突出安民為要,大力實施過渡住房百日攻堅,努力安定人心、穩定社會。在恢復重建階段,突出民生為重,以解決民生問題為基點,優先恢復群眾住房和與群眾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公共設施,又好又快地重建新家園。當前,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工作正在展開,要進一步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讓群眾切實分享改革發展的成果。

        傳承偉大抗震救災精神,要大力發揚和衷共濟、友愛互助的傳統美德。汶川特大地震發生后,“我們都是汶川人”響徹神州大地?涨昂拼蟮木仍犖榫o急向災區集結,空前規模的救援物資緊急向災區調運,空前聲勢的對口援建緊急在災區展開。正是舉國上下患難與共,海內海外和衷共濟,凝結成堅如磐石、牢不可破的生命共同體,共同扛住了危難。這種團結奮進的強大力量,是中華民族從歷史深處走來的內在力量,顯示了中國人民和中華文明生生不息的旺盛生命力。必須把弘揚偉大抗震救災精神與發揚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結合起來,堅持一方有難、八方支援,互幫互助、團結拼搏,在繼承與發展中升華民族精神,提高公民道德建設水平。

        傳承偉大抗震救災精神,要始終保持自強不息、敢于勝利的精神風貌。災難中,雖然無數家園被毀壞,大量財產受損失,但錘煉了不屈不撓的堅強意志,凝聚了崛起危難的無窮力量。廣大軍民泰山壓頂不彎腰,千難萬險不放棄。災區黨委、政府帶領群眾在困境中奮進,抗擊災害、重建家園,成為群眾的主心骨和貼心人。災區群眾自力更生、自立自強、互幫互助、生產自救,叫響“出自己的力,流自己的汗,自己的事情自己干”,“有手有腳有條命,天大的困難能戰勝”,用勤勞的雙手創造幸福美好的生活。面對推動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的艱巨任務,要始終保持一往無前、苦干實干的精神狀態,勇于擔當、超常努力,用自己的雙手創造美好未來。

        傳承偉大抗震救災精神,要切實堅持尊重科學、崇尚理性的務實作風。尊重科學、尊重自然、尊重規律,是幾次應對地震災害的一個顯著特點。在抗震救災斗爭中,堅持把科技的力量與頑強的斗爭緊密結合起來,無論搶險救人還是堰塞湖排險,無論道路搶通還是住房重建,無論恢復生產還是恢復生活,都既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又堅持科學理性,注重發揮科技的重要作用,體現了對生命的高度關愛,體現了對人民群眾的高度負責。在應對重大自然災害過程中,必須始終堅持尊重自然、尊重規律,大力發揚求真務實作風,尤其要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在順應自然規律的基礎上合理利用自然,在同自然的和諧相處中發展自己。

        傳承偉大抗震救災精神,要充分發揮黨政機關、黨員干部的中堅作用。在山崩地裂的危急關頭,黨中央、國務院總攬全局、審時度勢,第一時間就把抗震救災作為全黨全國最重要最緊迫的任務,舉全國之力投入抗震救災斗爭。省委、省政府及受災地區黨委、政府處變不驚、指揮若定,帶領群眾化悲痛為力量、從廢墟上勇敢站立起來,沉著冷靜地開展抗震救災工作。各級干部挺身而出、組織群眾爭分奪秒搶救被困人員,想方設法安置受災群眾,帶領群眾抓緊恢復生產、重建家園。廣大共產黨員舍生忘死、勇往直前,做到了關鍵時刻、危難關頭豁得出來、沖得上去,展現了新時期共產黨人的光輝形象。在重大自然災害面前,必須始終緊緊依靠各級黨組織和廣大黨員干部,堅持實事求是、求真務實,帶頭發揚艱苦奮斗精神,以人民利益為重,千方百計為群眾排憂解難,努力做出經得起實踐、人民、歷史檢驗的實績。

       。▓坦P:謝海彬,省委黨史研究室)

        來源: 20210816四川日報   責任編輯:何曉波

      責任編輯:黨史文獻網
      两个人免费完整在线观看视频

      <source id="cehv3"></source><blockquote id="cehv3"><track id="cehv3"><code id="cehv3"></code></track></blockquote>
        <blockquote id="cehv3"><wbr id="cehv3"></wbr></blockquote>
        <video id="cehv3"></video>
        1. <b id="cehv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