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rce id="cehv3"></source><blockquote id="cehv3"><track id="cehv3"><code id="cehv3"></code></track></blockquote>
    <blockquote id="cehv3"><wbr id="cehv3"></wbr></blockquote>
    <video id="cehv3"></video>
    1. <b id="cehv3"></b>
      四川黨史文獻網

      你當前的位置:首頁正文

      只解沙場為國死 何須馬革裹尸還——追憶紅軍將領楊克明烈士

        

        鄭麗天

        中國革命的勝利,是無數革命先烈用鮮血和生命換來的。楊克明,就是一位從學生時代就投身于革命事業的堅定的共產黨人,他棄小家紓國難,帶領窮人干革命,建立黨的組織、壯大紅軍隊伍,最后血灑高臺斷頭顱,為黨和人民獻出一片赤誠。楊克明,一個永遠被銘記的革命先烈,他的血肉、他的頭顱、他的名字,深深地影響著我們認知生命的維度。

        立足家鄉干革命

        楊克明,原名陶正,曾用名陶樹臣、洪陶爾、洪濤,1905年2月15日出生于長壽縣云集鄉羅家廟(原屬四川省,今屬重慶市長壽區)一個農民家庭。他七歲就讀于本鄉私塾,曾因家庭拮據而中途輟學。父親陶榮山不忍聰明好學的兒子荒廢學業,省吃儉用積攢經費,將其送往縣城的最高學府——省立涪陵第四中學繼續讀書,并靠借貸保證其學業。楊克明自知讀書不易,學習十分刻苦,飽讀學校館藏圖書,《新青年》等進步書刊使他萌生了革命的念頭。

        1924年8月,四川早期革命的領導人童庸生(曾創建社會主義青年團,后轉入中國共產黨)來到涪陵四中任國文教師。在童庸生的帶領下,楊克明投身到眾多愛國學生運動中,參加了學校組織的“學生自治會”和“社會問題研究會”,并被吸收為社會主義青年團員。畢業后,他回到家鄉,與近鄰的魏俊淑成婚,婚后不久化名為洪陶爾,在豐都縣以教書為掩護從事黨的秘密工作,1926年轉入中國共產黨。

        1927年,重慶“三·三一”慘案后,楊克明回到家鄉云集、大柏樹等地,組織進步青年開展反軍閥的革命活動,并籌集武器組織了30多人和槍的農民武裝,清除了地方惡霸黃漢清等人。鄉親們把他視為親人,封建地主、軍閥惡霸卻四處捉拿他。在鄉親們的掩護下,楊克明成功逃脫險境,然而他的母親和妻子卻慘遭迫害。軍閥惡霸們把他的母親和妻子抓起來施行毒打,逼她們交出楊克明,并貼出“活捉洪陶爾賞銀千元,交尸者賞銀五百元”的布告。魏俊淑的手被打斷,一起革命的同志被殺害,楊克明只得隱蔽起來進行斗爭。

        1930年4月,四川省第二路紅軍游擊隊成立后,楊克明擔任宣傳員。他積極宣傳紅軍為窮人打天下的主張,領導農民群眾打土豪分田地,組建農民協會,粉碎軍閥陰謀。一時間,二路紅軍威震涪陵、豐都、武隆、石柱一帶,但同時也遭到了強敵的圍困,楊克明等人突圍后,轉到三路紅軍游擊隊,開始了新的斗爭。

        縱橫川東建黨建軍

        1930年冬,楊克明到營山農村開展革命活動。他化裝成一個叫“楊布客”的生意人,以做布生意為掩護出沒于營山安化場,秘密發動群眾、組織農民協會,開展抗捐斗爭。他與同志們一起湊足銀元,把在地主家當童養媳的王定國(如今健在的唯一女紅軍)解救出來,并引導她走上革命道路。隨著革命烽火的興旺,楊克明再一次遭到敵人通緝,遂轉到梁山一帶開展斗爭。

        1931年夏,楊克明來到開江廣福,任廣福特支委員,與王維舟一起組建川東游擊軍廣福支隊,加強了對開江廣福特支和游擊隊的組織領導。1932年夏,省委將梁山中心縣委改為梁(山)達(縣)中心縣委,楊克明任中心縣委書記,與王維舟、蔣瓊林等密切配合,發展川東游擊根據地。他將領導機關搬遷到達縣蒲家場(今通川區蒲家鎮),領導了達縣、宣漢、萬源、開江、梁山等地黨的工作,加強了對川東北地區和川東游擊軍的領導。他經常奔波于達縣、宣漢一帶,被同志們稱為“鐵腳板書記”。龔堪彥、趙明恩、王直哲、李國構等人及其兄弟,都是由他帶上革命道路,并把他們的家作為聯絡工作的秘密據點。

        楊克明積極開展黨組織的恢復和發展工作,健全各縣委領導機構,充實領導班子,發展壯大黨員隊伍,加強黨的組織紀律建設,增強了黨的戰斗力。為加強黨的思想建設,提高基層黨組織和黨員的馬列主義水平,他親自編輯油印了秘密刊物《戰鼓》等,作為中心縣委的機關刊物,及時傳達黨的方針政策,宣傳共產主義,指導川東游擊軍武裝斗爭,揭露軍閥豪紳的罪惡。這些刊物還在群眾中廣為傳播,在思想上震懾和打擊了敵人。川東各地黨組織很快成為了農村革命斗爭的堅強堡壘,為日后迅猛發展的川東游擊軍打下了堅實的組織基礎和群眾基礎。

        1932年10月,梁達中心縣委在蒲家場建立了反帝擁蘇大同盟,積極發展盟員,廣泛宣傳反帝擁蘇活動,在廣大黨員群眾和游擊戰士中擴大了蘇聯社會主義革命的影響,使廣大群眾認識到帝國主義的腐朽和必然滅亡的趨勢,從而堅定了社會主義必勝的信心。反帝擁蘇同盟的很多成員先后都參加了黨團組織,成為各級黨組織和游擊軍的骨干力量。楊克明還舉辦黨員培訓班,建立和整頓工會、農會、赤衛隊、游擊隊、兒童團、婦女會等組織,開展打擊軍閥豪紳和抗捐抗丁斗爭,使川東游擊軍迅速壯大起來,為紅軍入川建立川陜革命根據地,解放宣漢、達縣發揮了重要作用。

        紅軍入川后,梁達中心縣委遵照省委指示,楊克明和王維舟動員一切力量鞏固和擴大根據地和游擊隊伍,把指揮中心遷到宣漢大山坪一帶,靠近川陜革命根據地的前沿陣地,組織農民開展群眾斗爭和武裝斗爭,積極配合紅四方面軍作戰。宣達戰役打響后,他親率川東游擊軍第三支隊的300余人在西線作戰,在君塘、蒲家、羅江、碑牌河一帶設伏襲擊敵人。他還派出一部分兵力打入劉存厚的兵工廠,分化瓦解部分工人,巧妙地用馱馬把大量軍用物資運送到游擊根據地,為紅軍攻占宣漢和達縣創造了條件。宣達戰役勝利后,梁達中心縣委組織了數萬民工,將劉存厚在達縣經營了十年的兵工廠、造幣廠和被服廠等全套設備和物資,通過人力運輸搬到通江大后方,為紅軍鑄造武器和蘇區貨幣、發展根據地發揮了重要作用。

        英勇作戰反被誣

        1933年11月2日,川東游擊軍改編為中國工農紅軍第三十三軍,楊克明任軍政委。不久,他與川陜省委同志一起組建中共綏定道委,領導了渠縣、達縣、宣漢、萬源、紅勝、城口6個縣委的工作,為鞏固川陜蘇區做出了積極貢獻。

        因反對張國燾錯誤的肅反政策,楊克明遭到排擠和打壓。1934年4月,在反“六路圍攻”的緊張戰斗中,楊克明正帶領紅三十三軍將士在萬源羅文、長壩一帶執行防御任務,張國燾不顧紅三十三軍的戰斗功績,以指揮作戰不力為借口,把他從火線上撤下來。離別部隊時,楊克明含淚對戰友魏傳統說:“盡管我此去兇多吉少,但我還是要為黨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彪S后,他被撤去政委職務,調離到川陜省蘇維埃政府當內務部干事,后來又到紅軍補充師和獨立師任政委和師長。

        長征途中,張國燾不顧中央北上抗日的統一方針,一意孤行執意南下,紅四方面軍在三過雪山草地的往返戰斗中減員甚多,紅三十三軍由原來的1萬多人銳減到幾千人。1936年1月10日,紅四方面軍與紅一方面軍在丹巴會師后,紅三十三軍的番號被撤銷,與一方面軍的紅五軍團合編為紅五軍,原紅三十三軍的3個團2000多人改編為紅五軍第十五師第43團和第45團,楊克明任軍政治部主任,與軍長董振堂、政委黃超一起領導紅五軍繼續北上。

        血灑高臺斷頭顱

        1936年10月,三大主力紅軍會師后,紅五軍與紅九軍、紅三十軍組成西路軍,西渡黃河,執行《寧夏戰役計劃》,轉戰河西走廊,展開了與敵人馬家軍騎兵的惡戰。西路軍一路艱難地執行著上級的軍事部署和命令,在進占山丹、永昌地區后,殲敵26000余人的情況下,自身也受到了重創。

        1937年元旦拂曉,軍長董振堂、政治部主任楊克明率領的紅五軍39團、45團和總部特務團4個連及2個騎兵連3000余人,一舉攻占甘肅高臺縣城,并收編了守敵保安團、民團武裝。此時,紅五軍37團、43團和紅九軍、紅三十軍分駐于臨澤縣城,以及臨澤東南之沙河堡、倪家營子等地,高臺紅軍與主力部隊相距較遠。

        高臺是回漢民族雜居區,長期以來受到封建統治階級的剝削壓迫和馬家軍閥的欺壓挑撥,民族矛盾十分突出。紅軍一攻占高臺,楊克明就加緊開展政治宣傳工作,大力宣傳“天下窮人是一家”“各民族團結一致才能擊敗日本侵略者”等革命道理,發動戰士在大街小巷書寫紅軍標語,發動群眾召開斗爭大會,批斗惡霸地主和國民黨縣黨部書記,號召群眾支援紅軍,并開倉分糧給窮人,還幫助成立了抗日人民政府、組織建立貧協委員會。紅五軍的嚴明紀律和作風感化了當地老百姓,取得了群眾的信任和支持。

        然而,紅五軍進城第三天,馬彪、馬步青、韓起祿等馬家軍就乘高臺守軍力量薄弱之機,糾集了2萬余人的騎兵旅、步兵旅及炮兵團、民團,以一部兵力鉗制臨澤地區紅軍部隊,切斷支援高臺的通道;以大部兵力對付高臺紅軍,將縣城團團包圍。敵人再將高臺兵力主要屯于城西,阻止紅軍西進,其余則分布在城東和城南,企圖切斷高臺與臨澤等地的聯系,將紅五軍消滅于高臺城內。

        敵情萬分緊急,紅五軍急需向總部報告困境、爭取支援,但整個紅五軍唯一的電臺被留在了臨澤的政委黃超處。軍長董振堂只得派人分批化裝出城向總部報告,但他們出城后都杳無音訊。在與總部失去聯絡的情況下,紅五軍只得做好守城的準備。

        紅五軍進入高臺時,彈藥已經十分奇缺,為此他們組織當地鐵匠、木匠趕制和收集了大刀、梭鏢、鐵叉、鐵棒、木棒等,甚至把水桶裝上水結成冰磚當武器,把樹木鋸成截搬到城墻上,準備與敵人決戰。

        由于紅五軍堅守的是一座孤城,且寡不敵眾,敵人又源源不斷地增兵,董振堂起初下令在城墻處挖洞,以備緊急時突圍。然而,1月17日凌晨,軍政委黃超派人送來的急信卻是要堅守高臺。董振堂只得放棄突圍計劃,決心死守。

        1月12日,敵軍開始大舉進攻,先后攻占了東、西關外據點,接著從城東、南、西三面進行攻擊,連續攻城30余次。敵人密集的炮火向高臺縣城傾瀉,縣城化為一片火海,許多工事被摧毀。紅軍連續8個晝夜的血戰,與敵拼殺了幾十個回合,逼迫敵人丟下大片尸體。

        19日夜,敵人又以猛烈的火力輪番攻城,紅五軍傷亡極大,有的連隊的參戰人員只剩下三分之一,彈藥即將耗盡,已經沒有抵抗能力。但英勇紅軍戰士抱著與陣地共存亡的決心浴血奮戰,沒有武器的戰士用磚頭、木棒、樹樁扔向敵人,就連機關干部、女戰士、伙夫、馬夫等都全部上城御敵,把敵人打得人仰馬翻。盡管紅軍組織了無數次反擊,但因彈藥奇缺,并沒能把敵人徹底擊潰。此時被收編的民團中有人叛變,紅五軍陷入了腹背受敵的絕境。

        20日拂曉,敵人在密集的槍炮下,從四面八方向高臺城發起最后攻擊。城墻此崩彼塌,守城部隊遭到嚴重傷亡。在叛軍的接應下,敵人蜂涌入城,紅軍將士在城墻上、巷道里與敵人展開巷戰,槍炮聲、喊殺聲響成一片,大街小巷血流成河,整個高臺城籠罩在悲壯的氣氛中。野蠻的敵人縱火燒毀民房直到上午11時左右,大火從西南一直向東蔓延,把紅五軍逼迫到城東南角上。就這樣,紅五軍與敵人巷戰10小時,終因彈盡糧絕、寡不敵眾,絕大部分將士壯烈犧牲,最后高臺失陷。

        在戰斗的最后時刻,楊克明率十幾名戰士陣守在縣城天主教堂,與敵人拼殺。馬家軍將教堂團團包圍,炮火引燃了教堂。在戰火中拼殺的戰士們先后都倒下了,楊克明端起機槍奮力掃射敵人,子彈打光了,在身中數槍后英勇犧牲,年僅32歲。

        在巷戰中,軍長董振堂帶著20多人上了東門城樓,在城門樓上與敵奮戰,最后不幸被敵擊中,壯烈犧牲,年僅42歲。馬家軍慘無人道地將董振堂、楊克明等紅軍將領的頭顱割下用鐵絲穿著耳朵掛在城墻上懸首示眾,還不讓人收尸。1月23日,中共中央獲此噩耗后,在延安為紅五軍死難將士召開追悼會,毛澤東主席深情地說:“路遙知馬力”。

        然而,新中國成立之后,楊克明的親屬還不知道他犧牲的消息。1983年8月,曾任紅三十三軍九十九師師長的王波,專程到高臺痛悼忠魂時,得知楊克明的革命烈士證書在紀念館里存放了30多年,竟無人領取,他發誓要找到烈士親屬。經過四川有關部門的聯合查找,終于在貴陽找到了楊克明烈士的兒子陶森林和苦盼丈夫50多年的妻子魏俊淑。1985年8月,70多歲的魏俊淑老人來到楊克明烈士的墓前,一句“樹臣,我等了你50多年!”,讓在場所有人都泣不成聲……

        楊克明等一大批優秀的紅軍將領、堅定的共產黨人,為中國革命的勝利獻出了年輕的生命。他們一心為民族解放、人民幸福而奮戰,即使身首異處也絕不改變對黨的忠心和對共產主義的信仰。他們頭顱為黨落、身軀為民裂,以短暫的生命和輝煌的功績展示了生命的寬度;他們以共產黨人的思想境界提升了生命的高度;他們以堅定的革命斗志和大無畏的犧牲精神展示了共產黨人品行的純度。他們用行動踐行著誓言,用氣概彰顯著本色,用忠誠凸顯著生命的價值,用功績綻放著生命的光輝,用大愛演繹著生命的意義。

        如今的華夏大地已如王波《哭高臺》中所吟誦的那樣:“革命壯志今已酬,祁連雪山春染透。三千丹心光日月,西征路上照千秋!弊屛覀円灾戮从⒘、承志前行來告慰先烈吧!

       。▍⒖紩浚骸吨泄策_州歷史》(第一卷)、《紅四方面軍》、《紅西路軍史》、《西路軍血鑄豐碑》等。)

       。ㄗ髡邌挝唬褐泄策_州市委黨史研究室)

      責任編輯:黨史文獻網
      两个人免费完整在线观看视频

      <source id="cehv3"></source><blockquote id="cehv3"><track id="cehv3"><code id="cehv3"></code></track></blockquote>
        <blockquote id="cehv3"><wbr id="cehv3"></wbr></blockquote>
        <video id="cehv3"></video>
        1. <b id="cehv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