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當前的位置:首頁正文
惲代英與四川早期團組織的創建
余敬春
20世紀20年代初,王右木、惲代英、蕭楚女等一批無產階級革命先行者匯集于川,以堅定的信念、火熱的激情把個人理想融入到救亡圖存、民族獨立、人民解放的偉大實踐中,開啟了四川民主革命的嶄新篇章。其中,中共早期革命家、共青團領導人惲代英,在1921年10月至1923年8月期間,以摩頂放踵以利天下的墨家精神,先后到瀘州、重慶、成都等地開展革命活動,為四川地區社會主義青年團①的建立與發展乃至中國共產黨四川地方組織的創建做出了重要貢獻。
一、篳路藍縷推動川南革命力量發展
四川,偏處祖國西陲,既不沿邊也不靠海,20世紀初其陸路交通尚還不夠暢達,消息比較閉塞。但作為四川重鎮的成都、重慶、瀘州,卻因占據岷江、嘉陵江、沱江等長江沿線的主要支流及口岸碼頭客貨集聚地的地理優勢,則比其他內陸城市更易接觸到外來各種新思潮的影響,感受社會思想文化風氣之先。1921年秋,在四川地方軍閥楊森“推行新政,建設新川南”的口號下,惲代英應少年中國學會友人陳愚生舉薦,懷揣“利用已成勢力”以實現“改造教育、改造社會”的理想,自武漢溯江西上四川瀘州,主持川南師范學校校務,同時還以瀘州為中心精心培育革命火種,創建瀘縣社會主義青年團,極大推動了四川特別是川南地區革命力量的發展,開創了川南民主革命的新局面。
(一)推進教育改革,引導大批青年走上革命道路
惲代英借在川南師范學校主持制定全校教育標準、親自編寫課本教材并改進教學方法、帶頭推行學校公有運動、發起擇師運動、經濟公開運動等一系列舉措快速融入并大力推進學校教育改革進程之機,通過發表文章、課堂教學、巡回演講、社會實踐等渠道和平臺以不同形式廣泛宣傳馬克主義,傳播革命思想,開展革命活動。為團結領導青年學生進行革命斗爭,惲代英還充分利用其在武昌組建互助社、利群書社、共存社等青年進步社團的豐富經驗,在校內發起組建了通俗講習所、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學行勵進會等學生團體,在組織青年學生閱讀《新青年》等各種進步書刊探討救亡圖存之路的同時,也為學生講解考茨基的《階級斗爭》、馬克思的《共產黨宣言》、河上肇的《共產主義ABC》等理論知識,教育引導學生不斷提高政治覺悟與革命思想。為了更加廣泛地傳播革命思想,惲代英先后介紹了肖楚女、李求實、劉愿庵等到校工作,還主持新辦平民夜校、組建巡回演講團等,到川南各地宣講進步思想,將普及民眾教育與啟發民眾覺悟有機結合。這些活動在全川青年中引發了強烈關注并得到積極響應,為后來的革命斗爭奠定了良好的群眾基礎。如合江李元杰、高縣陽翰笙等專程前往瀘州求學并在其指引下走上革命道路,就是深受惲代英巡回演講啟發的典型例證。
(二)瀘縣建團,壯大川南青年革命力量
中國共產黨自1921年7月正式成立后,便加大了對青年團的指導力度。據史料記載,從1921年11月到1922年5月,全國共有上海、北京、湖南等17個城市相繼恢復或新建了社會主義青年團,并參加了1922年5月5日在廣州召開的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即團一大)。但四川并未在這17個城市之列,這表明四川在團一大召開前并未建立地方團組織,至少尚未得到團中央的認可。于是盡快在四川建立團的地方組織便提上了重要議事日程。
有鑒于惲代英在瀘州以川南師范學校為基地、以馬克思主義研究會等進步社團、開辦平民夜校等為輔助宣傳平臺所取得的卓有成效的工作局面,團中央認為在瀘縣建立社會主義青年團組織的時機已經成熟,遂向惲代英發出明確指令。隨后,惲代英按照團中央關于在瀘縣發展青年團并與團中央直接聯系的指示,在馬克思主義研究會的基礎上將進步青年會員張霽帆、陳江、余澤鴻等發展成為首批團員,正式組建了社會主義青年團瀘縣支部,并明確提出瀘縣青年團的五大奮斗目標以及整頓川南師范、組織進步青年、開展宣教工作等三項工作任務。此后,惲代英指導瀘縣青年團不斷發展革命力量并擴大社會影響,即使因川內局勢生變而身陷囹圄,被吳玉章等保釋出獄后亦不改其志,繼續為黨和國家培養了大批川籍優秀革命人才。在惲代英的領導下,瀘縣團支部迅速壯大成為團地委,承擔起獨立領導川南各縣革命活動的重任。由此可見,惲代英在四川特別是在川南地區播撒馬克思主義革命火種的成就是巨大的,這從黨的領導人吳玉章同志在紀念川南師范學校六十周年校慶時專門題寫的“代英高亮節,更樹馬列根”詩句就可見一斑。
二、盡心竭力指導成渝兩地團建工作
除瀘州外,惲代英對成渝兩地的團建工作也高度重視,在積極支持和肯定當地團建工作的同時還就存在的問題進行認真研究并提出合理的意見建議,且得到團中央的采納。
(一)離瀘抵渝,傳播建團經驗
1923年1月,惲代英帶著進步青年張霽帆、余澤鴻、鐘心見等人離瀘抵渝。此時,恰逢初創的重慶團地委由于在組織發展上缺乏經驗,且團的領導人面對存在的問題亦無系統見解,導致團的工作幾乎處于停滯狀態,令團中央十分憂心。于是,惲代英經常與蕭楚女、陳愚生、楊效春、盧作孚等人討論宣傳革命思想及教育與社會問題,并對重慶的青年運動和團組織工作進行了詳細調查。是年2月,他在給團中央負責人施存統的回信中詳細地向團中央匯報了重慶團組織的情況和他自己在四川的工作情況②。此后重慶團地委在童庸生的領導下,積極發展團員壯大革命力量,有序開展工運、青運、學運等工作,社會影響亦不斷擴大。
(二)講學調研,鞏固成都團地委工作
1923年3月,惲代英利用在成都高師和西南公學講學的機會,組織進步社團、創辦進步刊物,在蓉繼續宣傳馬克思主義,并同王右木一起領導了成都青年團的工作。在蓉期間,他還對四川社會進行調查并在團中央機關刊物《先驅》上發表《討論中國社會革命及我們目前的任務》《路》等文章以示其對中國革命的主張。隨后,面對成都團地委團員因王右木年齡偏大不受王指揮,且王右木又因主持成都教育經費獨立運動被當局強令成都高師解聘其在校職務的情況,惲代英在認真調查并綜合分析之后,于1923年6月就四川青年團的情況向團中央作了詳細書面匯報和請示,并在信中建議團中央“慎于發令”,得到了團中央采納,使再次改選后的成都團地委在王右木的獨立領導下得以進一步發展壯大。
1924年1月,隨著國民黨一大的召開,第一次國共合作正式形成,大革命的高潮即將到來。但是此時的四川地區,先有成都、重慶、瀘州地方團因未能發揮出應有的核心作用而與全國革命運動走向高潮形成了強烈反差,后又出現三地團組織內個別人員違反組織紀律事件的情況,受這些不利因素制約和影響,四川地方團組織的力量遭到嚴重削弱,根本不能適應大革命的新形勢、新局面,急需團中央給予支持并督促加以解決。有鑒于此,已于1923年8月離川赴滬工作的惲代英也積極向團中央報告,請求對川團務給予更多具體指導或派員駐川加強領導。1924年9月,蕭楚女便受團中央委派駐川整頓四川團組織尤其是重慶團地委,且在較短時間內使重慶團地委迅速成為活動于革命運動中的主導力量并擔負起了推動巴蜀大地革命浪潮匯入全國大革命洪流的歷史重任。四川早期黨團組織創建的一個鮮明特點就是先建團后建黨,并以團代黨工作。1926年2月,在多方努力和充分籌備下,中共重慶地委成立,并代行省級黨組織職權統一領導全省分散的黨團組織,從此四川革命運動進入全新發展階段。
惲代英在川時間雖不足兩年,但其早期在川會同王右木、蕭楚女等革命先驅開展的如火如荼的革命活動,不僅促使四川青年進一步覺醒并積極投身于革命實踐的歷史洪流,更為四川馬克思主義的廣泛傳播和四川早期黨團組織的建設奠定了重要思想基礎和組織基礎。
三、成效與啟示
縱觀惲代英在川革命歷程,我們可以看到,他原想借助地方勢力之便利以改造教育、改造社會,但在其篳路藍縷在川艱辛傳播革命火種卻遭遇軍閥無端迫害后,使他最后拋棄了利用既成勢力進行社會改革的任何幻想,進而深刻認識到必須由人民當家作主才能挽救中國。其躬身實踐所折射出來的堅定不移的理想信念、樹立遠大理想并為之不懈奮斗的革命精神,尤其值得當代青年人傳承發揚。歷史燭照現實,榜樣引領時代。認真梳理總結惲代英在川的革命工作實踐經驗,對做好新時代黨的青年工作亦具有許多啟發和借鑒意義。
。ㄒ唬﹫猿贮h的領導,為黨培養和輸送有生力量
黨有號召,團有行動。開展馬克思主義教育,堅定青年理想信念,是建黨初期黨交辦給共青團的一項重要任務。惲代英在川的馬克思主義宣傳,深深影響了一代四川青年人。在重慶聯中、川東師范、萬縣四師等校所作“青年應該怎樣做”“中國向何處去”等專題報告中,給廣大師生以深刻啟示和教育,讓他們更加明確了青年應該肩負的社會責任。在成都高師、西南公學,不僅作有關階級斗爭問題的演講,還通過在《先驅》等進步刊物上發表文章、指導余澤鴻等創辦《青年之友》刊物等積極宣傳馬克思主義和革命思想,直接影響了鄒進賢等一批進步青年走上為黨和國家事業奮斗終生的革命道路。鄒進賢在西南公學聽講后在其日記中這樣寫到:“今日會惲代英先生于西南公學。余所希望事,君皆承諾。其人格為吾儕模范之處甚大”③。張霽帆、余澤鴻、曾潤白、鄒進賢等一批革命戰士在惲代英的辛勤教育、幫助和影響下迅速成長起來,相繼加入了中國共產黨,并在中國人民的解放事業中獻出了寶貴的生命。郭沫若后來回憶惲代英這段歷史時說:“代英在四川瀘縣做過師范工作,四川的青年受他的影響的,因此也特別多!拇菢由桔昀,遠遠跑到廣東去考黃埔軍校的一些青年,恐怕十有八九是受了代英的鼓舞的吧?”④
(二)在工作實踐中發揮好青年的先鋒隊作用
青年充滿活力,帶動和發展好青年的作用,能夠極大地推動革命的發展。毛澤東對比曾予以高度評價:“‘五四’以來,中國青年們起了什么作用呢?起了某種先鋒隊的作用……什么叫做先鋒隊的作用?就是帶頭作用,就是站在革命隊伍的前頭!雹蔹h始終重視發揮青年的作用,希望團組織帶領廣大青年沖鋒陷陣,勇立潮頭,并提出:“青年團在青年工人中開展工作的主要目的,在于提高青年工人的生產積極性,并作為遵守勞動紀律、節省生產原料動模范者!嗄旯と藞F員應成為參加工會的積極分子。學生中的青年團員,應當成為學習的模范,特別努力學習于建設新社會有益的科學,同時應該積極參加學生會的各種工作,依靠自己優良的學業和模范的主際行動,去取得同學們的信任,使學校中團的組織真正成為團聚優秀學生,而且為一般學生所擁護的組織!雹逕o論是在推動川南師范學校的教育改革的進程中,還是領導瀘縣青年團開展革命活動,抑或是在成都與王右木共同參與團組織的領導工作,惲代英始終帶領廣大青年沖鋒陷陣,勇立潮頭,最大限度發揮青年的作用。在瀘州,青年導師惲代英以身示范啟發身邊青年理論覺悟,這不僅體現在課堂教育教學上,也展現在組建進步社團里,還表現在帶領學生深入基層開展社會調研和革命宣傳的實踐教學中,讓青年在歷練中增長見識、成長進步,投身于民主革命的火熱實踐中。在成都,惲代英不僅自己參與成都團組織的領導工作,還指導追隨其赴蓉的瀘縣青年團員快速融入成都青年團并承擔起領導責任,組織學行勵進會、蓉社等團體進一步團結凝聚知識青年、播撒革命火種。對此,王右木亦表示“馬克思讀書會”在惲代英來后“為之一振”“彼本能講書者,頗能引動一般崇拜名士者之拜倒……彼之赤誠熱情,亦可感也”⑦。
一代人有一代的使命,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擔當。惲代英等革命先驅用碧血丹心培根鑄魂,撬動了巴蜀大地與時代同步、與歷史同行、與人民共振。面對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一代四川青年人要更加自覺加強理論學習、堅定理想信念、練就過硬本領、矢志艱苦奮斗、錘煉高尚品格,勇擔新時代歷史重任,努力描繪新時代的精神圖譜。
。ㄗ髡邌挝唬褐貞c市委黨史研究室)
參考文獻
、1920年8月,中國共產黨在上海組織建立中國社會主義青年團,1925年1月改稱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49年4月改稱中國新民主主義青年團,1957年復改稱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一直沿用至今。
、凇吨貞c通史(第三卷近代史下)》,重慶出版社2002年版,第728頁。
、邸吨泄掺虢h黨史資料匯編》第1輯之《鄒進賢烈士傳略》,內部編印,1986年版,第82頁。
、芄:《由人民英雄惲代英想到“人民英雄列傳”》,《中國青年》1950年第38期。
、荨睹珴蓶|選集》第二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565頁。
、蕖度五鰰r選集》,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487頁。
、摺端拇ǜ锩鼩v史文件匯編(1922-1925)》甲1之《王右木1923年給施存統的兩封信》,內部編印,1986年版,第114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