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當前的位置:首頁正文
在屏山傳播馬克思主義第一人——徐經邦
徐經邦,字文欽,宜賓市屏山縣富榮鎮人。徐經邦5歲啟蒙讀私塾,熟讀唐詩、經史。1917年,進入屏山縣立高等小學校第七班學習,1919年畢業,次年因成績優異,被縣府公費選送到川南師范學校,經考試合格,編入該校十三班學習。其時中共黨員惲代英應聘到該校先后任教務主任和校長,并親自教課,秘密成立馬克思主義研究會和讀書會,組織進步學生參加學習。在惲代英的教育和影響下,徐經邦認真學習《共產黨宣言》《人生哲學與唯物史觀》等進步書刊,刻苦鉆研科學文化知識,積極參加學生運動,思想覺悟不斷提高,并加入了惲代英組織的進步青年組織“學行勵進會”。
1922年,中國社會青年團組織在川南師范學校建立時,徐經邦被第一批吸收入團,從此走上革命道路。是年春節前后,積極參加惲代英率領的川南師范旅行講演團,步行內江、自貢、宜賓、合江等地,行程2000余里,沿途宣傳反帝反封建和愛國主義思想,傳播新文化知識。1924年,從川南師范畢業后,仍與惲代英保持組織聯系。1925年冬,經惲代英介紹,結識中共重慶地委負責人楊闇公,不久,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
1925年至1926年,先后在國民黨部隊王伯常、白晏清旅任職,從事黨的工作。
1926年底,根據黨組織的指示,徐經邦返屏籌組國民黨屏山縣黨部,任籌備主任。在縣城武宮衙門掛上了“國民黨屏山縣臨時縣黨部”的牌子。此后,便利用籌備主任的身份,在群眾中公開活動。為了培養干部、狀大革命力量,在縣城創辦了中山小學,招生百余人,聘請徐岱宗、曾仲德等進步教師任教,招生100余人。有步驟有計劃地傳播馬列主義革命思想,目的是在傳播這種思想意識的進程中潛移默化形成共同的理想,走共同的革命之路,培養和發展共產黨黨員,壯大黨的力量。
為盡快喚醒更多的民眾覺悟,徐經邦利用春節農民走親訪友的傳統習慣,深入農村,了解農民的疾苦和要求,用擺龍門陣的方式,向農民講《湖南農協會章程》,講農民運動的歷史人物李自成、張獻忠、四川青年農民暴動領頭人王小波的故事,啟發農民覺悟。徐經邦抓住農民反對苛捐重稅這一主要矛盾,把農民發動起來,1927年2月下旬,成立屏山縣農民協會,徐經邦擔任縣農協會主席。在宣傳發動組織農民運動中,培養了一批矢志革命的青年,有計劃、有步驟地向他們傳播馬克思主義,培養他們共產主義的信仰。深入農村廣泛發動農民,宣傳革命思想,講解湖南農協會簡章,提出了“參加農協會不交煙稅”的口號。得到廣大農民的擁護和支持,一時會員達六七千人。3月31日,領導農協會員五六千人,掀起大規模的抗捐運動,并圍攻了縣城。國民黨反動派對此十分恐慌,國民黨屏山縣縣長肖席珍急電反動軍閥覃筱樓派兵鎮壓,4月11日清晨,徐經邦不幸被國民黨反動派逮捕。5月7日,覃筱樓以“聚眾轟城,圖謀不軌”的罪名,將徐經邦槍殺于屏山縣西部泥溪灣。1951年7月11日,樂山專員公署將其追認為革命烈士。
徐經邦在屏山有組織地學習和傳播馬克思主義,宣傳中國共產黨的革命主張,為屏山革命的開展奠定了思想基礎。
(宜賓市屏山縣委黨史研究室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