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當前的位置:首頁正文
浩氣沖天穹 丹心照千古——記革命烈士張天漢
三臺是川北地區進行革命活動的重要之地,在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中,涌現出一批可歌可泣的英雄人物。其中,有一名年僅32歲的革命烈士永久地長眠在三臺縣塔山鎮寶林村7社,他就是張天漢。
張天漢幼讀私塾,聰明好學,后在三臺柳池鄉三圣宮達育初級小學教書;他一手拿著教案教書育人,一手堅持學習,常常利用空閑時間,如饑似渴閱讀進步書籍,受到進步思想的熏陶,走向革命之路。土地革命時期,他組織發動工農暴動,為黨的革命事業壯烈犧牲。如今,蒼翠濃綠掩映下的烈士墓碑,默默地訴說著80多年前那段悲壯贊歌。
積極開展革命活動
張天漢(1901一1933),生于清光緒27年(1901),字作良,塔山鎮(原聯勝鄉)寶林村人。1929年春,28歲的張天漢在綿陽小枧溝任教,在這里,他結識了很多鹽業工人,學到許多社會知識。暑假,張天漢加入中共地下黨的外圍組織“涪波社”,協助“涪波社”領導人鄒風平開展活動。同年冬天,中共三臺北路特支成立。張天漢從綿陽回到家鄉,在特支領導下,組織柳池鄉的鹽工和農民開展抗稅、抗捐、抗債斗爭。為籌集辦學經費,以鄉教育委員會名義發動農會會員百余人,向區長阮禹三爭奪諸行斗市稅費承包權,取得勝利。
1930年初,北路特支(1930年2月,改建為北區區委)在柳池袁家庵創辦了愛智小學,張天漢任教務主任,一面教書,一面辦夜校,宣傳革命思想,為北區革命斗爭培養了一大批骨干力量。11月,因原區委工運委員汪覺如被捕叛變,塔子山暴動失敗,大批黨員被通緝,張天漢化名張作良,被迫轉移綿陽小枧溝。
1931年1月,張天漢被人密報,不幸被捕,關押綿陽縣監獄。他與綿陽日新小學被捕的黨員教師馮希賢、進步教師李傳璽、龔士經和打入國民黨軍隊內部的陳志良同關一室。不久,他們商定了越獄計劃。張天漢托探監的鄰居張寅宗暗中送來一把鑿子,他們每晚輪流鑿墻。經過幾夜苦戰,終于將監墻鑿穿,乘夜幕逃出監獄。到城門口時,同獄“犯人”陳志良(川軍排長,因“軍科”案入獄)托熟人與衛兵交涉,衛兵打開城門,他們連夜逃出綿陽。越獄后張天漢在劍閣、江油、青川等地活動,5月回到家鄉,立即與黨組織取得聯系,經三臺中心縣委書記鞠懷安批準加入中國共產黨。7月,張天漢與王光臨、胡繼瑗等重建北區區委,任書記。在張天漢領導下,北路黨、團、群眾組織不斷發展壯大,使方圓四五十里的地方成為“赤區”。
被反動派殺害
1932年6月,三臺區委積極貫徹執行省委關于發動游擊戰的指示精神,建立了黃泥井游擊隊,組建了區委的武裝力量。為了給開展游擊戰創造條件,張天漢發動黨員,赤色群眾,湊錢在龍樹場買了三百發子彈,放在石缸灣。12月上旬,為配合紅四方面軍入川,區委積極領導開展游擊戰,決定鏟除29軍樹立的“模范團總”,削弱了軍閥在防區內的統治。12月16日,張天漢等人夜襲黃泥井鹽務售票所,奪取了稅款,作為黨組織活動經費。
相關資料記載,1932年底,在省委、省軍委派員指導下,三臺制訂了柳池暴動計劃以配合紅軍入川,決定于1933年春節前夕在三臺柳池鄉一帶發動農民暴動,實行破倉分糧,然后導向游擊戰爭,建立蘇維埃政權。1933年1月23日,柳池鄉團總強征29軍預征3年的糧款,并扣押交不出糧款的群眾36人,激起群眾強烈不滿。張天漢與區委成員發動農民800余人,攜帶刀、矛、鋤、棍趕到柳池街上游行示威。后來縣保安隊為了報復打擊張天漢等人,不久逮捕了張天漢、張開濤(張天漢13歲的兒子)、王光臨、胡繼瑗等11人。
當張天漢等人被押解途經高堰時,化裝成趕場的400余名農民積極分子,手持扁擔、鋤棍、鳥槍,準備將張天漢等人奪回。張天漢見此情形,考慮到敵強我弱,故再三示意不準動手。數百農民強壓怒火,眼睜睜看著張天漢等人被人押走。在獄中,敵人反復審問,用盡各種酷刑,但沒有一人背叛組織,弄得敵人無計可施。3月1日,張天漢、王光臨、李少華、黃天元4人被判處死刑。在刑場上,張天漢等大義凜然,高呼口號,英勇就義于臺縣城西牛頭山下。
建立張天漢革命烈士墓
“浩氣沖天穹,丹心照千古,前人未完事,留給后人補!睆執鞚h就義前,曾在獄中寫下這首遺詩。四句簡單的話語卻表明了張天漢對革命的真摯之情,以及對革命勝利充滿了信心。
“張天漢就義時,時年32歲,他和一群先輩的英勇頑強、不畏犧牲,保護了上下級組織,保護了一大批黨員干部和革命群眾,為三臺留下了革命火種,也是因為他們的壯烈犧牲,極大地激發了正在艱苦奮斗的共產黨人的斗志,更多的后繼者踏著烈士的血跡,繼續前進!比_縣黨史研究室相關人員介紹到。
張天漢犧牲后,當時的中共成華區委機關報《快中快》刊文沉痛追悼,省委號召全體黨員向張天漢同志學習,黨組織把張天漢的遺體運回家鄉寶林寺安葬。1982年12月,三臺縣人民政府追認張天漢為革命烈士。
為了紀念張天漢,三臺縣塔山鎮寶林村7社建有張天漢烈士墓,建筑面積300平方米,保護范圍面積2500平方米。墓地坐北朝南,墓冢條石砌成,平面呈長方形,半圓冢頂,長2米,寬1.5米,高1.2米。長方形花崗石墓碑立于三層方形條石碑座上,碑身楷書陰刻“張天漢革命烈士墓”。墓前有4塊毛主席語錄碑,有左、中、右三處青石階梯連接墓地廣場,廣場建有文化墻。
1983年,當地村民自發捐資在柳池鎮袁家庵建立張天漢烈士紀念堂,1994年村民再次籌資籌勞,在袁家庵山上原址仿古重建紀念堂,館內收藏烈士塑像、生平簡介、畫像、生前用品及宣傳烈士英勇事跡的史志書籍等。1999年9月,張天漢烈士墓、張天漢烈士紀念堂被縣人民政府公布為縣級文物保護單位。80多年過去了,人們踏尋紅色足跡,懷著無比崇敬的心情走進張天漢烈士墓、紀念堂,重溫不朽的革命精神,感受紅色力量。
。ㄈ_縣委黨史研究室 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