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rce id="cehv3"></source><blockquote id="cehv3"><track id="cehv3"><code id="cehv3"></code></track></blockquote>
    <blockquote id="cehv3"><wbr id="cehv3"></wbr></blockquote>
    <video id="cehv3"></video>
    1. <b id="cehv3"></b>
      四川黨史文獻網

      你當前的位置:首頁正文

      關于瀘順起義的幾點再思考

      來源:    時間:2018.1.26責任編輯:黨史文獻網頻道

      龔自德

        

        1926年12月至1927年5月,經中共中央批準,中共重慶地方執行委員會在四川的瀘州、順慶(今南充)地區獨立領導和策動部分四川軍閥部隊舉行了一次大規模的武裝起義即瀘順起義。值瀘順起義90周年之際,中共瀘州市委黨史研究室發起對瀘順起義進行深入研究,這是對發生在四川的這一重大歷史事件的最好紀念。為此,筆者重溫了相關資料及有關著述后,認為應該以更寬廣的視覺、以更深入思考,才能對瀘順起義這一發生已經90年的重大史事的研究推上一個新的臺階,F提出以下幾點與關注此事的同仁探討,以期推進對瀘順起義的深入研究。

        一、    瀘順起義歷史背景的思考

        瀘順起義發生于1926年12月至1927年5月,這一特定歷史時段有以下幾點值得關注:

       。ㄒ唬o順起義 發生在國共兩黨從第一次合作走向分裂的轉折時段。

        1924年1月,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召開,標志著第一次國共合作的形成。但國民黨內以蔣介石為代表的右派反動集團背叛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實行反共反革命政策,到1926年底到1927年上半年,先后制造了重慶“三三一”慘案及上!八囊欢睉K案,加之以陳獨秀為首的中共中央在共產國際指導下對國民黨反動派實行妥協退讓,致使第一次國共合作破裂。這種背景下暴發的瀘順起義,其起因、影響、意義就不能不和反擊國民黨反動派鎮壓工農運動、屠殺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相聯系。

        (二) 瀘順起義發生在大革命運動從勝利走向失敗轉折的時段。

        以1925年暴發的震驚中外的五卅運動,標志國共合作的中國大革命高潮的興起,接著是省港大罷工。1926年7月在“打倒列強,除軍閥”雄壯口號是正式開始的北閥戰爭的勝利進軍,在10個月時間里,北伐軍從廣州打到武漢、上海、南京,打垮了吳佩孚、孫傳芳兩大軍閥,殲敵數十萬人。北洋軍閥的反動統治面臨崩潰。但由于帝國主義者不甘心失去在中國非法利益到,國內反革命勢力也不甘心于失敗,在他們的聯合進攻下,1926年底到1927年江精衛集團對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實行大逮捕、大屠殺。至此,由國共合作發動的大革命宣告失敗。發生于這種情勢之中的瀘順起義,其原因、經過及其影響和意義不能不與推動革命形勢的發展與挽救革命的嘗試相關聯。

       。ㄈo順起義發生在共產黨從與國民黨合作開展革命運動到單獨開展革命運動的轉折時段。

        1921年成立而處于幼年的中國共產黨從中國的政治、經濟狀況的現實和“二•七”大罷工慘遭吳佩孚鎮壓的教訓中認識到,要推翻帝國主義和封建軍閥在中國的統治,僅僅依靠工人階級的力量是不夠的,必須建立工人階級和民主力量的聯合占線。因而在1923年6月黨的三大上確定的與國民黨合作共同開展革命運動的決定,1924年1月,在共產黨推動與參與下改組的國民黨一大召開,標志著共產黨與國民黨合作開展革命運動的開始,并取得很大勝利。到1926年底到1927年上半年,由于國民黨反動派的反叛,迫使中國共產黨不得不與國民黨反動派決裂,開始從新獨立地領導中國革命。處于這種背景下發生的瀘順起義其原因、經經過及意義和影響就不能不與中國共產黨對于獨立領導中國革命的探索相關聯。

       。ㄋ模o順起義發生在中共從注重開展工農群眾運動轉為注重武裝斗爭的轉折時段。

        中國共產黨出于對辛亥革命后武人當道、軍閥混戰的痛恨,1921成立以后,以主要精力開展工農群眾運動,國共合作開展大革命運動,推動參與北伐戰爭,但注重的仍然是工農群眾運動。當1926的底到1927年上半年,國民黨反動派叛變革命后,共產黨認識到以革命武裝反抗反革命武裝鎮壓的極端重要性,因而將工作重心從領導工農運動轉移到注重軍事斗爭,特別是革命軍隊的創建上來。發生在這樣背景下的瀘順起義,其原因、經過及意義 和影響就不能不與中國共產黨探索中國革命的新道路、工作重心的轉移及人民軍隊創建的探索相關聯。

       。ㄎ澹o順起義發生在中國共產黨從成立以來順利發展到遭受第一次嚴重失敗的考驗時段。

        中國共產黨在1921年成立時只有50多人,到1927年大革命失敗前,發展成為一個擁有近5.8萬名黨員、領導著280余萬工人和970余萬農民的具有相當群眾基礎的政黨。中共中央直接領導著湖南、湖北、江浙、廣東、北方、江西、河南、陜甘等8個區委和山東、福建、南滿、北滿、安徽、四川6個地委,共青團員也發展到3.5萬人。但到1927年從發生在重慶的“三三一”慘案到上!八囊欢睉K案,再到武漢汪精衛集團分共反共,從1927年3月到1928年上半年,被殺害的共產黨員和革命群眾達31萬人,其中共黨員2.6萬多人。共產黨員減少到1萬多人。中國共產黨遭受到第一次慘重損失,經歷著失敗的嚴峻考驗。瀘順起義正是在中共經受這種嚴峻考驗的時段發生的。

        以上這些瀘順起義發生的歷史背景中的重要關切之點,把握住這些歷史背景的重要之點,才能更加深切地闡述瀘順起義的原因、經過、失敗及其意義和影響。

        二、    瀘順起義若干特點的思考

        把握瀘順起義的特點,有利于更全面更深入地探討瀘順起義的相關問題,特別是更深刻地認識瀘順起義失敗訴原因和重大意義。

       。ㄒ唬o順起義是由中共重慶地委主動提出并領導的重大武裝起義

        1926年9月初,中共重慶地委派童庸生到上海向中共中央提出舉行瀘順起義的報告并獲得批準,即進行起義的準備工作,劉伯承在廣州與四川有關軍閥簽訂地《六條協定》,重慶地委專門成立了以楊闇公,朱德、劉伯承組成的軍事委員會專門負責領導全川軍事工作,并制定了瀘順起義的具體計劃。此后,重慶地委從多方面卓有成效進行起義的策動和準備,終于在12月上旬成功發動了瀘順起義,并領導了瀘順起義軍堅持長達幾個月的戰斗。這在當時歷史條件下第一個領導如此大規模武裝起義開展軍事斗爭的中共省級地方組織

       。ǘo順起義是仍然借用國民黨武漢政府的名義發動的

        鑒于當時是國共合作開展大革命運動時期,瀘順起義雖然是中共直接領導的第一次大規模武裝起義,但仍然是以國民黨名義發動 的,這 一點是不能回避的。而瀘順起義的局限性及最終失敗也與此有密切關聯。

       。ㄈo順起義規模大、時間長

        參加瀘順起義的部隊6個旅共約14000人,這是中共自成立以來領導的第一次超過萬人以上規模的武裝大起義,和此后中共領導的南昌起義(原說3萬余人后據考訂實際為1.5萬余人)、廣州起義、秋收起義三大起義中的真正武裝人員比較起來也不算少,而且是在四川南北兩大中心城市同時舉行的武裝起義,其聲勢也是很大的。瀘順起義堅持斗爭長達167天,這也是大革命失敗前后中共領導各次武裝起義堅持斗爭時間最長的一次。

       。ㄋ模┢鹆x部隊基本沒有保留下來。

        瀘順起義失敗后,起部隊余部被其他軍閥部隊所收編,基本沒有保存下來,這和南昌起義余部被朱德、陳毅率領轉戰上了井岡山、廣州起義余部轉入海陸豐參加彭拜領導的土地革命斗爭、秋收起義余部轉戰上井岡山截然不同。這當中的原因和教訓也應該進行深入的探討。

        三、瀘順起義失敗的原因也應該深入探討

       。ㄒ唬o順起義最終是失敗了的這一歷史事實不能回避。

        瀘順起義的一些著述刻意回避瀘順起義最終遭到失敗這一客觀事實,其表現是只敘述了起義經過其意義,沒有直接地、正面地寫明瀘順起義在國民黨反動派的聯合鎮壓下最后遭到失敗。承認瀘順起義的失敗,并不掩損瀘順起義這一重大事件在中國革命史、中共黨史上的地位和作用,相反更能體現其經驗教訓對黨領導下人民軍隊的創建和武裝斗爭發展的重大意義。

       。ǘ⿲o順起義失敗原因的探討

        對瀘順起義失敗不僅要客觀地記述,對其失敗的原因更應該進行深入的剖析,這樣才能準確、深入地總結瀘順起義的經驗和教訓。瀘順起義失敗的原因,有以下幾個方面值得探討。

        1.反革命勢力的相對強大和革命力量的相對弱小

        這是瀘順起義所發生時革命勢力和反革命勢力的基本態勢,不僅全國范圍內如此,瀘順起義直接所在的四川亦是如此。雖然國共合作的北伐戰爭一時取得重大進展,但舊軍閥的勢力依然強大。就是四川的封建軍閥多在“看風駛舵”,當時四川軍閥部隊多達四五十萬人,而參加起義的只有1.5萬人。在這種態勢下,起義且能輕而易舉獲得成功?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斗爭,尤其是領導陌生的武裝斗爭,要歷經磨難是必然的、無法避免的。

        2.中共處于幼年時期、缺少領導武裝起義和改造舊軍隊的經驗

        瀘順起義時,尚處于幼年時期的中國共產黨還沒有認識到武裝斗爭在中國革命中的極端重要性。雖然在1924年1月國共合作開展大革命運動后就開始注意軍事和軍事人才的培養,并開始試圖掌握和建立自己軍隊,但其工作重心還是專注于工農群眾運動,還沒有武裝斗爭和建立革命武裝的更多實踐經驗,就是利用舊軍隊、改造舊軍隊發動武裝起義,在 瀘順起義之前尚屬鮮有,尤其象瀘順起義這樣大規模的利用舊軍隊發動武裝起義還從未有過,因而缺少經驗。這是瀘順起義最終遭受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

        3.起義的準備還不是十分充分而顯得倉促

        這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首先領導力量準備不夠,領導這么大規模的武裝起義,剛組建不久的重慶工委要擔當起領導責任顯然力不從心,其組建的專門承擔這次武裝起義直接領導責任的軍事委員會,由中共重慶地委書記楊闇公及朱德、劉伯承三人組成,要領導這樣大規模的武裝起義并在四川開展革命斗爭,更顯得力量過于單薄。這從起義暴發后,中共重慶地委軍事委員會窮于應付就表現得十分明顯。第二,武裝起義的中共骨干力量也不夠,雖然中共中央派出歐陽欽等20多名政人員入川開展軍運工作,國民黨中央也派出20多名黃浦軍校學生到四川工作,但這對于發動1.5萬人的舊軍隊的武裝起義來說,仍然是“杯水車薪”。第三,整個的起義計劃也不甚周密,尤其是對于起義后可能遇到的各種不利因素估計不促,更缺少應有的應對之策。

        4.以國民黨的名義及依賴舊軍閥部隊及對舊軍隊改造的不徹底

        雖然瀘順起義是經中共中央同意由中共重慶地委直接領導的,但打出的公開旗號仍然是國民黨領導的。1926年8月24日,廣州國民政府批準李筱亭、吳玉章、劉伯承組成四川特務委員會,歸國民黨四川省黨部領導,專門負責四川的軍事工作。9月,劉伯承以 國民黨四川省黨部特務委員會的名義,在廣州同四川各軍閥代表談判,簽訂了川軍將領一致加入國民黨、擁護國民革命為主旨的《六條協議》,10月中旬,國民黨執、監委聯系會議正式委派劉伯承以國民黨中央黨部特派員名義全面負責四川軍事運動。這就是說,瀘順起義是在國民黨旗號下發動的。利用國民黨旗號發動起義,這在當時情勢下的不二選擇,但在一定程度上這也就為起義失敗埋下了了禍根。比如為了挽救瀘順起義部隊危局,吳玉章在武漢一再摧促國民政府授予瀘州起義武裝以革命軍正式番號,卻遲遲得不到答復。直到1927年5月初,武漢國民政府才發布命令,宣布瀘順起義部隊為國 民革命軍暫編第15軍,劉伯承任軍長,黃慕顔任副軍長,但為時也晚。尤其是輕信舊軍閥比如楊森對革命做出的承諾,起義初曾設想,經過朱德的工作,定可爭取可楊森加入革命陣營,就可形成瀘州起義軍和萬縣楊森部兩面夾擊重慶劉湘部的態勢,那知1927年1月中下旬,朱德奉令離開萬縣去南昌后,加之形勢稍有不利革命的變化時,楊森立即撕下革命偽裝,投靠蔣介石國民黨反動派。這時瀘州起義部隊中共中央和中共重慶地委及國民政府也派出一些人員到起義部隊工作,但人員有限,時間也短,成效不大,并沒有實際掌握和控制所有起義部隊。而起義部隊基本仍然由舊軍人掌控,。在依賴舊軍隊方面,特別是對舊軍隊沒有進行一定的改造和完全控制,要使其起義成功是十分困難的,這也為后來歷次類似起義均遭到失敗所證明。

        5.武裝起義與工農運動的配合不夠及沒有及時轉入農村而固守中心城市

        瀘順起義期間,中共重慶地委也號召的動員工農群眾積極參加和支援起義,但總的說來并沒有十分重視使起義與工農運動緊密結合的工作,成效甚微。起義部隊沒有及時轉入農村尤其是山區開展游擊戰爭,而是固守城市,這應該說是瀘順起義失敗在戰略方面的原因。

        四、瀘順起義的作用和影響

       。ㄒ唬┠壳瓣P于瀘順起義作用和影響的相關論述

        “瀘順起義是中國共產黨力圖掌握武裝的一次勇敢的嘗試,是牽制敵人配合北伐的重大軍事行動,同時也有力地推動了四川革命運動的發展,成為黨在大革命時期爭取改造舊軍隊的一個范例!

        這是中央黨史研究室所編著《中國共產黨歷史》上卷關于瀘順起義作用和影響的敘述,當然也是最權威的敘述,文字不多,卻包含了四層意思:一是中共力圖掌握武裝的一次勇敢嘗試;二是牽制敵人配合北伐的重大軍事行動;三是推動了四川革命運動的發展;四是爭取改造舊軍隊的一個范例。這種對瀘順起義作用和影響的表述,被眾多論著所引用。

        當然,也不泛有另外的表述,但其基本意思卻大同小異。

       。ǘ┠壳暗年P于瀘順起義的作用和影響相關論述缺陷。

        前述這類關于瀘順起義的表述當然沒有錯,但仔細推敲起來,仍然感存在一定的缺陷。主要有以下幾點:

        一是欠全面!盀o順起義是中國共產黨力圖掌握武裝的一次勇敢的嘗試”,應該說瀘順起義不只是中共力圖掌握武裝的一次英勇嘗試,而是中共力圖掌握武裝、開展軍事斗爭,用革命武裝反對反革命武裝的一次英勇嘗試。

        二是沒有直接指出瀘順起義實效性作用和意義。例如,瀘順起義不僅“是牽制敵人配合北伐的重大軍事行動”,實際是直接牽制了四川軍閥,有力地配合了北伐戰爭。

        三是有的要點值得商榷。例如,說瀘順起義“成為黨在大革命時期爭取改造舊軍隊的一個范例”,這個“范例”具體表現在哪里?。瀘順起義中對舊軍隊的改造不能說沒有一點成效,比如有的舊軍人通過瀘順起義中朱德、劉伯承等的教育和爭取,后來為中國革命做出過有益的事情,但總體說來對舊軍隊的改造是失敗的,主要表現是起義舊軍隊的一些將領在后期動搖甚至企圖叛變,起義部隊基本沒有保存下來。失敗的改造怎么能說是“范例“呢?如果要從改造舊軍隊這方面來說,瀘順起義應該是為中共改造舊軍隊、進行武裝斗爭進行了有益的探索,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教訓。

        (三)關于瀘順起義作用和影響的新的思索

        除了前面提到的關于瀘順起義的意義也就是作用和影響的那幾個方面外,筆者認為還有以下幾點也應該考慮。

        一是瀘順起義為中共創建人民軍隊、開展武裝斗爭進行了一次英勇嘗試,積累了經驗和教訓。

        中共從1921年成立以來,一直就是以主要精力注重于工農群眾運動,瀘順起義則是中共從注重工農群眾運動到注重武裝斗爭轉變中的一次勇敢嘗試和探索,故應該注重和突出在這方面的作用和影響。特別是朱德、劉伯承、陳毅、吳玉章等參與過瀘順起義的相關中共負責人員,通過瀘順起義的實踐,吸取了經驗教訓,為后來他們參與南昌起義、建立人民軍隊、開展武裝斗爭是有很大幫助的。

        二是瀘順起義的斗爭實踐極大地提升了中共四川地方組織凝聚力和戰斗力

        瀘順起義是由剛成立不久的中共重慶地委單獨領導的一次大規模的軍事斗爭,而在此前,由于四川省情及中共四川地方組織成立初期各種復雜原因,中共四川地方組織內部存在不少矛盾,凝聚力戰斗力欠佳。而通過瀘順起義血與火的錘煉,中共四川地方組織的團結加強,戰斗力得到很大提升,有力地推動了四川革命運動的發展。

        三、是瀘順起義的潛在影響或者深遠影響值得探討

        除了前面提到的關于瀘順起義的當時或者直接的作用和意義外,瀘順起義的潛在影響和深遠影響也應該重視。瀘順起義雖然以失敗告終,但其深遠的、長遠的影響是客觀存在的。這主要表現在極大地擴大了共產黨的影響,特別是使一些舊軍人認識到中國共產黨及其領導的中國革命的的光明前途,從而在后來為中國革命的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

        其中突出的代表是許劍霜讓路紅軍順利占領德昌城。許劍霜為瀘州人,原為劉伯承舊軍隊部下,瀘州起義時任起義軍袁品文第四混成旅機槍營營長。由于他率機槍營在戰斗中表現勇敢,多次給予敵人沉重打擊,受到旅長的嘉獎,經劉伯承提議被直接提拔為第二團團長,并發展他加入中國共產黨。瀘順起義失敗后,許推掉組織關系,轉自川軍劉文部任任旅長,率部駐防德昌。1935年5月15日,作為紅軍總參謀長、中央紅軍先遣隊司令員的劉伯承和政委聶榮臻帶部到達德昌縣境。德昌城位于雅礱江支流安寧河河谷中,地處要沖,是西昌的第二道門戶(第一道門戶便是會理)。

        劉伯承得知駐守德昌的是許劍霜后,給許寫信:

        劍霜弟:

        瀘地一別,近十載矣!世事滄桑,欣聞足下服務川軍,感慨之余,亦甚有幸。本人一如既往,紅軍中參佐軍事。相逢在即,可否一見,聊敘舊誼?往者往矣,來者可追。本軍志在北上,驅除日寇;無奈征途險惡,只得轉戰千山,經湘廣而云貴,涉湘烏而金沙?谷蘸巫,圍追堵截者,天良何在?紅軍迫入川康,亦乃假途而已,非為他圖。茲遇貴部,非冤家路窄,權作友軍相待。讓路則誼,則大義,則為軍之道也。若作交戰,漁利誰人?坦誠相告,望作明察:借路而過,不相刀槍;如要堵截,打一打也無不可。時不可待,立復為感。

        順致

        大安

        中國工農紅軍總參謀長 劉伯承 即日

        許即給劉伯承回信:

        伯承吾兄:

        瀘州一別,彈指數載,不料相見之日,竟在相殘之時,弟今雖身在曹營,然初衷猶在,即是赴湯蹈火,舍身革決,亦愿盡微薄之力,助兄北行。倘若來日,兄業大成,有弟滄海之一粟足以!

        弟:劍霜

        第二天一早,紅軍先遣隊順利急行軍向德昌前進。在豐營站、八斗沖幾處隘口,許劍霜站在山頂上看見紅軍的隊伍過來了,便命令部隊朝天放槍。隨著一陣槍聲響起,紅軍從容地通過許劍霜的防區,直接進入德昌縣城。許還向劉伯承傳遞西昌城防及川軍死守西昌等重要情報等,為紅軍順利通達涼山地區,粉碎蔣介石圍殲中央紅軍于金沙江以北、大渡河以南圖謀作出了貢獻。但許卻因此而受到劉家軍的排擠而辭職回鄉。國共聯合抗日宣言發表后,在老家的許劍霜找到當地黨的秘密組織,遞交了要到延安去的請求,得到批準。許到達延安后,進入抗大學習,而且見到了從太行山回到延安的劉伯承。在劉伯承的引薦下,他見到了毛澤東,親耳聆聽了毛澤東的講話?勾螽厴I后,許劍霜被分配到一二九師司令部工作。當時劉伯承正在太行山創辦一所太行山抗日軍政大學,許劍霜被劉伯承委以教員的重任。一年以后,根據黨中央指示,許劍霜被黨派回四川做統戰工作,他再次回到了瀘州,深入川軍做兵運工作,秘密發展黨員。1949年底,劉伯承、鄧小平率第二野戰軍打到四川,包括劉文輝在內的四川許多國民黨部隊紛紛倒戈通電起義,這里不能不說有許劍霜的一份功勞。1950年,許劍霜擔任瀘州地區行署副主任,積極參與清匪反霸斗爭,為解放川南做出了貢獻。1952年10月調成都任民革四川省副主委、主委,四川省人民政府監察委員會委員等職務。1955年,許劍霜因病在成都病逝,時年60歲。1989年9月,中共四川省委組織部報請中央組織部同意恢復許劍霜黨籍。

        另外,還有本是綠林出身、討賊戰爭期間曾在劉伯承指揮下擔任營長、參加瀘順起義的第10混成旅旅長、“追求和同情贊助革命的一生”、時任川湘鄂邊區綏靖副主任的陳蘭亭,1949年12月9日,與劉文輝、鄧錫候、藩文華、在彭縣龍興寺總指揮總聯名發出起義通電,宣布脫離國民黨政權,接受中央人民政府領導。24日,陳蘭亭等就接到了朱德總司令的復電。電報說:"欣悉將軍等脫離國民黨反動集團,參加人民陣營,甚為佩慰"。陳蘭亭率部起義的配合下,四川省會成都市終于實現了和平解放。30日,陳蘭亭等起義將領和成都市人民群眾一起,熱烈歡迎人民解放軍勝利入城。陳蘭亭為成都戰役的勝利和成都的和平解放做出了貢獻。

        參加瀘州起義并任起義軍副總指揮的四川江防軍第二區司令的黃慕顏在1936年春與中共中央以特派員身份到四川的張曙時聯系,并在張的領導下,開展對劉湘的統戰工作。為促使劉湘在西安事變發生后贊成中共提出的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主張發揮作用,并被劉湘委任為全權代表,去西安與中共代表洽商,受到周恩來的接見。西安事變在中共努力下,得到和平解決,黃慕顏又以劉湘代表的身份,奔走于四川、陜西、廣東、廣西等地,進行反蔣抗日的聯絡工作。1949年冬,國民黨政權在大陸的統治全面崩潰,黃慕顏受劉伯承之托,策動國民黨川康綏靖公署和九十五軍在彭縣起義,為川西地區的解放做出了貢獻。1950年初,川西地區發生土匪叛亂。黃慕顏擔任川西剿匪委員會委員,積極為政府提供敵情資料,協助政府爭取、分化、瓦解敵人,為迅速平定叛亂,做了有益的工作。1952年11月,黃慕顏被任命為四川省人民委員會參事室參事。1963年后,歷任四川省第三、四、五屆政協委員。晚年,他積極響應黨的號召,努力撰寫文史資料,并向有關單位提供一些黨的歷史上的重大事件和重要領導人的極為珍貴的資料,他還主動提供了一些在臺軍政人員的情況,并設法寫信聯系,為實現祖國統一大業積極貢獻力量。

      責任編輯:黨史文獻網頻道
      两个人免费完整在线观看视频

      <source id="cehv3"></source><blockquote id="cehv3"><track id="cehv3"><code id="cehv3"></code></track></blockquote>
        <blockquote id="cehv3"><wbr id="cehv3"></wbr></blockquote>
        <video id="cehv3"></video>
        1. <b id="cehv3"></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