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ource id="cehv3"></source><blockquote id="cehv3"><track id="cehv3"><code id="cehv3"></code></track></blockquote>
    <blockquote id="cehv3"><wbr id="cehv3"></wbr></blockquote>
    <video id="cehv3"></video>
    1. <b id="cehv3"></b>
      四川黨史文獻網

      你當前的位置:首頁正文

      首批四川省中共黨史教育基地——鄧小平故居

        鄧小平故居,位于廣安區協興鎮牌坊村五組鄧小平故里紀念園內,距廣安市城區約7公里,東距廣(安)花(橋)公路300米,北距協興鎮1.5公里。

       

      鄧小平故居原貌

        鄧小平,1904年8月22日出生在四川省廣安縣協興鄉牌坊村。原名鄧先圣,學名鄧希賢。早年赴歐洲勤工儉學,并成為中國共產黨黨員開始革命生涯。歸國后,他全身心地投入黨領導的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的革命斗爭。從土地革命、抗日戰爭到解放戰爭,先后擔任黨和軍隊的許多重要領導職務,為黨中央一系列重大戰略決策的實施,為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和新中國的誕生,建立了赫赫功勛,成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開國元勛。

        新中國成立后,鄧小平任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一書記,領導了西南全區的政權建設、社會改造和經濟恢復,不久就參加中央領導工作,先后擔任中共中央秘書長、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在黨的八屆一中全會上,他當選為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務委員會委員、中共中央總書記,成為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的第一代中央領導集體的重要成員,為加強和改進黨的建設作出了重大貢獻!拔幕蟾锩敝,鄧小平受到錯誤批判和斗爭,被剝奪一切職務。他于1973年復出,1975年擔任中共中央副主席、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副總理、中國共產黨中央軍事委員會副主席、中國人民解放軍總參謀長,主持黨、國家和軍隊的日常工作。不久,由于同“四人幫”進行針鋒相對的斗爭,他再次被錯誤地撤職、批判。

        “文化大革命”結束后,1977年鄧小平再度恢復工作后,從端正思想路線入手進行撥亂反正,強調實事求是是毛澤東思想的精髓,旗幟鮮明地反對“兩個凡是”的錯誤觀點,支持和領導開展真理標準問題的討論。1978年12月召開的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開辟了中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后,他堅持解放思想、實事求是,創立和發展了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科學地闡明了社會主義的本質,第一次比較系統地初步回答了中國這樣的經濟文化比較落后的國家如何建設社會主義,如何鞏固和發展社會主義的一系列基本問題。他為解決香港、澳門、臺灣問題,實現祖國和平統一,傾注了大量心血。他從實際出發創造性地提出“一個中國,兩種制度”的構想。在他的主持下,中國同美國建立了外交關系,同日本締結了中日和平友好條約,恢復了中蘇兩黨兩國的關系,發展了同周邊國家和第三世界國家的友好關系。他為打開中國外交新局面,爭取有利的國際環境來進行現代化建設,維護世界和平,作出了不懈的努力。

        1989年11月在中共十三屆五中全會上,鄧小平辭去了擔任的中央軍事委員會主席職務。退休以后,他仍然關心黨和國家的事業。1992年視察中國南方發表重要談話,總結改革開放以來的基本經驗,從理論上回答了一些重大問題,使中國的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入了一個新階段。1997年召開的中共第十五次全國代表大會,將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概括為鄧小平理論,并在《中國共產黨章程》中明確規定,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作為行動指南。1997年2月19日,鄧小平在北京逝世,享年93歲。

      鄧小平故居今貌

        鄧小平故居由鄧小平先輩陸續興建。北廂房于清同治年間(1862—1874年),由鄧小平曾祖父鄧心泰修建;位于東面的正房,系鄧小平祖父鄧克達修建;南廂房系鄧小平之父鄧紹昌于民國9年(1920年)修建。故居坐東朝西,穿斗式木結構建筑,懸山式屋頂,小青瓦屋面,由東、南、北建筑組成,是川東民居風情的農家三合院,被當地老百姓親切地稱之為“鄧家老院子”。鄧小平故居占地面積833.4平方米,建筑面積620平方米,共有房屋17間。北廂房分別為農具室、織布屋、鄧小平姐妹住房、橫堂屋、鄧小平住房等;正房分別是祭祀和接待重要客人的正堂屋、鄧小平祖父祖母住房、鄧小平父母住房、兄弟住房;南廂房分別是鄧小平繼母夏伯根的住房、過道房和客房;另外還有手工作坊和閣樓,養蠶季節到來,閣樓、堂屋和廂房都要做臨時蠶房。

        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8月22日,鄧小平誕生在鄧家老院子的左廂房(正對故居大門的左邊),并在此度過了15載童年和少年時光。

        1951年以前,鄧小平故居一直由鄧小平的親屬居住。嗣后,鄧小平全家遷移重慶居住。按照鄧小平意見,其老家的房產、地產和其他財產全部交當地政府,分給了14戶鄉親。鄧小平故居曾作過村民住房、公共食堂、文化站、幼兒園和生產隊保管室。正因此,鄧小平故居在“文化大革命”時才幸免于難,完整地保存了下來。1987年,廣安縣文物管理所成立,并將住在鄧小平舊居里的14戶農戶遷出安置,廣安縣文物管理所在鄧小平舊居辦公,鄧小平舊居正式被保護管理起來;1998年2月19日,江澤民親筆題名為“鄧小平同志故居”。

        鄧小平故居是鄧小平童年和少年時代生活的重要遺址。1992年11月,廣安縣人民政府公布鄧小平舊居為廣安縣文物保護單位;1996年9月,四川省人民政府公布鄧小平舊居為四川省文物保護單位;2001年6月,國務院公布鄧小平故居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鄧小平故居于1997年6月被中共中央宣傳部命名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2014年7月,鄧小平故居被中共四川省委黨史研究室授予“四川省中共黨史教育基地”稱號。

       。◤V安市委黨史研究室  供稿)

      責任編輯:黨史文獻網
      两个人免费完整在线观看视频

      <source id="cehv3"></source><blockquote id="cehv3"><track id="cehv3"><code id="cehv3"></code></track></blockquote>
        <blockquote id="cehv3"><wbr id="cehv3"></wbr></blockquote>
        <video id="cehv3"></video>
        1. <b id="cehv3"></b>